首页 要闻 综合 基层

一座博物馆如何收揽“千峰翠色”?

2025-11-27 17:58 天府新视界

0


档案里的锦绣安逸



1991年9月18日清晨,遂宁市城郊南强镇金鱼村(现金鱼社区)村民王世伦、文碧珍等人挥起锄头,翻开一城“千峰翠色”,唤醒了沉睡数百年的宋瓷风华。


这批珍贵的文物被安置在遂宁市博物馆。因为这批文物,2006年,遂宁市博物馆更名为四川宋瓷博物馆(遂宁市博物馆),为人们遥望宋代风雅打开了一扇窗。



图片图片


四川宋瓷博物馆



图片图片



古董鉴赏家马未都曾赞叹:“宋瓷,是中国美学的巅峰之作。”那么,宋瓷究竟美在何处?我们又该如何欣赏这种美?答案,或许就藏在遂宁。


一张黑白照,定格悠远故事的起点。这张由遂宁市档案馆珍藏的照片,记录了1991年秋天遂宁市南强镇金鱼村的一次考古发掘现场。画面上,考古人员忙着挖掘,周围挤满了围观群众。当时的人们还未意识到,他们即将与一场等待800多年的“翠色”相逢。那些埋藏于泥土的宋瓷,为一座博物馆写下了序章。


图片图片


考古发掘现场


一地窖藏,邂逅宋代风雅的清亮音符。这批数量巨大、工艺精湛的宋代瓷器窖藏,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数量最多的出土宋瓷。它们沉睡得如此浅,开口距地表仅1.1米,坑口2米见长,里面埋着四层宋瓷,每层之间以灰色沙土分隔。经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985件宋代瓷器、18件宋代铜器重返人间,令人一见倾心。其中,一级文物31件、二级文物200余件、三级文物500余件。出土的985件瓷器以南宋后期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为主,另有少量彭县(现彭州)磁峰窑精品。影青薄胎,简约摇曳,在灵动的线条背后,那些宋时的日升月落、云卷云舒,那些行过的桥、走过的路,仿佛都凝结于这一抹翠色之中,令人心醉。

 


图片图片



千峰翠色,风涌一城。


这批出土文物中,有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盖罐、龙耳簋式炉、青白釉梅瓶、三足蟾蜍形水盂等稀世之珍。一瓷一器,宛若历史留下的温柔切口,用风华写下美学素笺,等待人们去阅读那些天青色里的细水长流。


一抹青绿,如碧荷摇曳,让诗意成为唯一。在金鱼村青釉荷叶盖罐出土前,学术界曾有“宋瓷无大件”之说,而这件四川宋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打破了这一说法。它高31.3厘米、腹径31.7厘米,是现存南宋龙泉青瓷中尺寸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荷叶盖罐。有意思的是,出土时它的“肚子”里还塞了99件(套)小瓷碟。


图片图片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盖罐



一抹青绿,如春水初生,将刹那凝作永恒。南宋龙泉窑将青瓷釉色之美推向新高度。这件青釉荷叶盖罐由荷叶形盖和罐体组成,通身呈梅子青色,罐体圆润饱满,盖边起伏的荷叶呈卷曲状,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写就“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美好。


一身谜底,为美韵添了些许朦胧。除了美学价值,围绕这批瓷器的“身世”与用途之争,更使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引人遐思。南宋时朝廷在此设四川都转运使,统筹蜀地粮秣、马匹、纺织品等物产,经三峡水路运往两湖江浙。因此有研究认为,这些无使用痕迹的青瓷或是随商船而来。另有学者推测,它们或为皇室赏赐之物。


图片图片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缠枝花卉纹带盖瓷梅瓶




图片图片


 

因瓷而生,因美而彩。如今四川宋瓷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方一探宋时风雅的窗口。


器以载道,在收放之间启迪心灵。通过这些涵盖龙泉、景德、定窑等名窑的瓷器精品,人们得以遥望宋代文人士大夫“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雅致生活。正如学者、艺术评论家许晟在《遇见宋瓷》中所写的那样:“欣赏宋瓷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在连接古今的色彩与质感里,寻找人在现代社会中常常丢失的东西。那是一种单纯的爱美之心;或者,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天然存在的、精神性的联系;一种人在自然的宠爱之中所获得的温暖与骄傲。”


瓷器无言,却若流淌不息的风雅长河。今天,当我们走进四川宋瓷博物馆,在宋瓷里邂逅的,是千峰翠色,是风雅年华,是一城风雅流淌入心。


图片图片



本期话题

你喜欢宋瓷吗?为什么?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边钰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编辑:孔云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0 www.gj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2087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3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1号 联系电话:0813-3315672 川公网安备 51030302000020号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3315672 邮箱:gjrm1209@163.com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 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