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如何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怎样加强服务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四川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如何……11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民族宗教工作主要成就作介绍。
发布会现场
聚焦三大方面
民族宗教工作成就一览
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陈武从“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全省各族人民坚定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始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推动四川实践不断深化““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省,不断强化民族、宗教事务的法治保障”3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我省“十四五”时期全民族宗教工作成就。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陈武
具体来看,“十四五”期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成果丰硕,民族地区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民族地区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全面、深入。
陈武例举了一组数据:“2024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3.4亿元,是2020年(2847亿元)的1.4倍,2021—2024年均增长6.2%、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据他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民族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8.4万公里,民用机场通航数量达到6个,凉山州、阿坝州进入动车时代;民族地区累计建成水、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超7900万千瓦。
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坚持促进宗教健康传承、坚持加强各类交流讲好宗教中国化故事。“例如,连续3年组织全省宗教界代表人士开展‘中华文化体验行’活动,编写《我国宗教中国化四川故事》,全省宗教界每年举行庆国庆集中升国旗暨‘爱国爱教爱家乡’主题教育活动,印发《四川省宗教界人士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等。”陈武说道。
会上,陈武还对坚持全面依法治省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民族工作领域,制定出台《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各民族自治地方新出台或修订单行条例近50件;在宗教工作领域,凉山州出台宗教事务条例,甘孜州、阿坝州修订相关条例。同时,先后出台民族工作系统和宗教工作领域‘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寺庙‘法律明白人’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正义雪莲、草原姐妹等宣讲队伍,制作民族语言普法微剧,多渠道开展普法工作。”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四川累计投入民族类资金近40亿元
有记者关心,在“十四五”期间,省民族宗教委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十四五’时期四川累计投入民族类资金近40亿元。”四川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用一组数据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四川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除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工作之外,四川还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等学术研讨会。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开展全省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和抢救性修复,包括32万页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工程。
“四川56个民族成份齐全,自然和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是四川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刘向鸿谈到,这几年,四川成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省少数民族艺术节,支持打造和出版了《牦牛革命》《长征长征》《彝海结盟》《雪域天路》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图书,促进了文化交流互鉴与创新发展。目前,正在着手建立“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媒体中心”。
同时,四川特别注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指导支持四川民族地区在“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重点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十四五”时期累计投入民族类资金近40亿元,建设四川民族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超过500个,每年优选20余个县区实施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工程。
从“补齐短板”到“优质均衡”
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布会上,四川省教育厅总督学王挚表示,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丰硕。他展示了多组数据:全省民族地区52个县(市、区)共开办幼教点3000余个,招聘辅导员1.45万名,加上其他在园幼儿,共有近32万名幼儿系统学习普通话。当前,民族地区大班离园幼儿普通话合格率已超过92%。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20年的80%,提升至2024年的96.9%;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20年的95%,提升至2024年的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20年的90%,提升至2024年的98%。有8个县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国家认定,有2个县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
四川省教育厅总督学王挚
如何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实现从“补齐短板”向“优质均衡”跨越?王挚表示,接下来将在“巩固、提质、补短、适配”四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力。
具体来看,一是扛牢立德树人的政治责任,探索建立大中小铸牢教育一体化推进的体制机制,打造100节“名师金课”;二是持续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以“一工程、两计划”为抓手,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三是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实施三州生源定向招生计划、优秀教师帮培计划、专项提升培训三年计划;四是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指导三州科学编制本地“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用好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地图。
服务我省民族地区法治建设
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这样做
发布会上,四川省司法厅副厅长王飙介绍了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在“十四五”期间,服务我省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四川省司法厅副厅长王飙
在助力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引导服务团成员积极响应民族地区法治政府建设需求,协助当地政府完善规范性文件、政府合同审查,助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积极组织服务团律师参与行政调解、行政应诉工作,为320余家党政机关开展专题法治讲座1200余场次,协助当地政府提升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
在助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推动服务团在“三州”设立22个律师事务分所,实现“三州”律师资源全覆盖。积极安排服务团律师进驻“三州”51个州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67个乡镇服务站、5782个村(社区)服务工作室,直接面向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同时,服务团律师深入民族地区,和当地“格桑花”“甘孜红”“德古调解”等普法队伍一道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目前,服务团已和32个涉藏县签订了为期三年的法律援助帮扶协议,和819个乡镇签订免费村(社区)法律顾问合同,有力推动了当地法治社会、法治乡村建设。
在助力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围绕民族地区道路、交通、水利、住建等重点领域,为川藏铁路、“巴拉水电站”“新康高速”等10余个重点项目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广泛开展民营企业一对一“法治体检”,为民族地区300余家民营企业、2.3万名职工开展法律咨询、决策论证、合规经营、权益维护、纠纷调解等多元法律服务。
“十四五”投入专项资金2.84亿元
四川民族地区文物保护有妙招
“四川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富集且特色鲜明。”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何振华表示,近年来,四川系统推进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何振华
“十四五”以来,四川在民族地区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8项,成果丰硕。何振华特别提到,甘孜州稻城县皮洛遗址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海拔最高、东亚地区最典型的阿舍利遗存,出土石制品1.5万余件,系统再现了四川和中国西南地区连贯、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技术发展序列,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荣誉。
“初步统计显示,民族地区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6415处,其中新发现2312处。各类收藏机构共有藏品22万余件(套)。”何振华表示,四川正在加大投入保障,精准实施保护利用。“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84亿元,支持实施118个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投入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1.64亿元,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3100万元支持9个展示提升项目。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民族地区备案博物馆数量达83家,初步实现县域全覆盖,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10家。“十四五”以来新增备案博物馆40家,壤塘县博物馆、芦花会议会址陈列馆等一批特色博物馆建成开放。
编辑:孔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