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许多个五年,但过去这五年,四川人拼得很“攒劲”。
实验室里,“四川造”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进入燃烧实验新阶段。

高原之上,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发现,黑洞是银河系内最强的宇宙线加速器,揭示了黑洞在宇宙线起源中的关键作用,成为我国天体物理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制造基地里,四川首台高端装备盾构机“川山甲1号”发往欧洲,四川智造的力量即将破开高纬度的冻土,打开全球市场。
高峡平湖间,金沙江的水电从白鹤滩出发,为华东地区注入清洁动能。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柯拉光伏水光互补电站用“三州风光”,点亮“成都灯光”。

手术台前,医生“隔空掌舵”,精准操控机器人,在相隔2000多公里的成都和拉萨间,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远程单臂单孔机器人手术。
稻田之外,新农人用手机遥控300公里外的无人机施肥——“今天的稻子,喝饱了”。

这些曾经的未来时,在“十四五”时期,成为了四川人的现在进行时。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笃行。“十四五”期间,四川紧握国家战略“进阶密钥”,以西部腹地之厚重托举大国所需,以巴蜀沃土之温润滋养民生福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版图上,书写下硬核担当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巴蜀大地始终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从产业升级到城乡共兴,从科技创新到生态守护,每一步都踏准时代节拍,每一项部署都紧扣国家大局、连着百姓生活,将战略愿景具象为可感可触的生活实景。

![]()
“十四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度亲临四川、情系巴蜀大地,带着对治蜀兴川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
2022年6月,总书记踏访四川——
察眉山永丰稻田,叮嘱我们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为四川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倾注心力。

访眉山三苏祠,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四川文化发展指引方向。
探宜宾企业车间,鼓励攻坚科技创新,以自主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为锻造“四川智造”硬核实力加油鼓劲。
2023年7月,总书记再赴四川——
踏广元翠云廊,嘱托守护古树名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千年文脉在四川绵延不息。

观三星堆博物馆,要求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久久为功,做好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对四川文旅发展寄予厚望。
总书记还赋予我们“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一极一源”使命,提出“四个发力”要求,为四川高质量发展精准锚定战略坐标、注入强大动力。
这五年,除了行走四川大地,总书记还时时挂念四川人民。春节前夕与北川县石椅村群众视频连线致以新春问候,回信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裴德乐、南充嘉陵区之江小学学生,给予巴蜀儿女巨大鼓励。
殷殷嘱托如春风化雨,催生澎湃奋进力量。四川将总书记的期许化为行动,在现代化新征程上阔步向前。

![]()
2022年11月,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行动纲领,明确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引领,以“四化同步”强动力、“城乡融合”塑生态、“五区共兴”缩差距。谋定后动,全省上下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新型工业化主导发力,培育形成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发展动能更加充沛。

信息化引领赋能,5G基站超24万个、位居全国第五,成都超算中心算力进入全球前列,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4.7%、85.3%,“智改数转”激活万亿级动能。
城镇化带动提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1%,成都经济总量超2.3万亿元,绵阳、宜宾突破4000亿元,20个县(市、区)入围全国百强县、百强区。

农业现代化固本增效,生猪出栏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保持全国第一;726.8亿斤的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天府粮仓”实至名归。
城乡融合纵深推进,出台“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等,实施建设项目共5.6万个、总投资622亿元;农村公路新改建7.6万公里、总里程达37.5万公里。
五区共兴多点突破,成都平原领跑、川南崛起、川东北振兴、攀西升级、川西北护绿,促成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全域发展能级跃升。

![]()
锚定航向后,步步攻坚落实。四川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每年集中力量办好大事要事,扎实推进全局工作。
2023年,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主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力。
2023年,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谋划以县域为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出台差异化政策,破解区域发展失衡,凝聚全域合力。

2024年,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攻坚前沿科技、深化产业转型,助力经济大省向强省跃升。
2024年,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用120项改革任务破堵点,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活力,释放发展内生动力。
2025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激活巴蜀文化资源,打响“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让文化赋能发展。

![]()
实干铸实绩,担当显分量。“十四五”成绩单上,四川化身全域突围的“多边形战士”,多个领域齐发力,每一项成就都回应国家期许,每一个成果都惠及百姓生活。

综合实力再攀峰。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过2个万亿元大关、超过6万亿元,在全国排位升至第5位、实现历史性晋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位势更加凸显。
创新能力稳提升。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500亿元左右,比2020年增长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31.9%提高到40.9%。“科技川军”扛起了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强省的责任。

区域城乡共繁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增至8.7万亿,携手共建的4个特色产业集群均达到万亿规模,全国十分之一的汽车、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355项“川渝通办”落地见效,“1小时交通圈”让“双城生活、同城体验”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四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2,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掀热潮。全省经营主体冲破930万户,23项系统集成改革事项有序展开,进出川大通道达51条,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冠绝全国,进出口总额破万亿,24家领事机构扎根,“朋友圈”越来越广。

绿色低碳亮底色。清洁能源年均发电量超过4000亿千瓦时,占比超过80%,稳居全国第一。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稳固。39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0个“两山”基地落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常在。
民生福祉暖人心。各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超65%,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5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7%,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6.84%,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至78.8岁,“巴适安逸”常挂百姓嘴边。

从严治党强保障。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见效,干部队伍实干担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蜀道如今变通途,天府实干铸宏图。这五年,四川始终锚定国家战略坐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打基础,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求突破。“天府粮仓”的丰饶、大国重器的硬核、生态屏障的坚韧、开放枢纽的活力、文化文脉的璀璨,共同铸就了四川服务全国大局的战略分量。

铭记关怀、感恩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将继续胸怀“国之大者”,扛起“大省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棋局中勇毅前行,以更强使命、更实举措,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编辑:孔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