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张炼都喜欢阳光,挚爱深蓝。
在外穿着警服时,老张总把身板挺得直直的,在他的审美里,阳光和蓝天,就是人民警察的标配,一言一行,亮亮堂堂,都是承诺。
在家不穿警服时,老张喜欢坐在能照到阳光的沙发上,太阳升落,年轻的小张变成了老张,布艺沙发也磨出毛球。
“他工作太忙了,回到家也常坐在那里思考手上的案子。”吴纪红坐在秋日的阳光里,手掌轻抚座位上的褶皱,“走之前他也在这里坐过。”
为侦破一起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要案,今年7月,52岁的攀枝花市公安局钒钛高新区分局民警张炼远赴黑龙江调查取证,办案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这一去,竟成永别。
近日,记者来到张炼和妻子吴纪红在攀枝花城区的小家里,追寻张炼走过的从警道路。房子陈设简单,客厅里一套用了十多年的布艺沙发上,老张已不在,吴纪红指着沙发的最左边,“这是他喜欢坐的位子,那里总能晒得到太阳。”经年累月,座位里面的弹簧已经塌了下去。
这位扎根基层32年的民警,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铮铮誓言。2025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追授其“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对同事的承诺:“扛在肩,干在前”
“这次,老张本可以把任务交给年轻同事,但他面对工作总有一股子冲劲,从不说‘不’,只说‘我上’。我应该再劝劝他,拦下他……”话还没说完,攀枝花市公安局钒钛高新区分局副局长余磊哽咽着说不出话。
然而,余磊知道,风风火火的张炼,哪里是能劝得住的。
32年前,张炼刚从警校毕业,被分配到离攀枝花市区70多公里外的二滩派出所。他在参加工作的第一本工作笔记上写下“扛在肩,干在前”几个字,成了他对身上警服许下的承诺。
32年间,张炼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一头扎在哪里,平凡、敬业,是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当警察,大多数就是平平凡凡,哪有影视剧里那么多轰轰烈烈。”
没有惊天动地,确有危险常在。一条江水穿城而过,一座机场在山上修建,国家级钒钛产业园区里机器轰鸣,在这里,张炼流过汗,也流过血。
在二滩派出所时,民警们面对着来自二滩水电站里40多个国家的建设人员,肤色不同,语言不通。在分配任务时,张炼第一个举手,揽下了人口管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白天,张炼蹲守在工地。夜深,工人下班,张炼加班。背着黄色挎包,一手拿着户籍表格,一手攥着笔,顶着月色,借着星光,穿梭在一个个工棚里。前前后后跑烂了3双胶鞋,张炼终于把500余名外国暂住人员和其他辖区人口信息梳理得清清楚楚。
“真佩服他,和外国人打交道,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时至今日,民警王伯山还记得张炼包里的那本英语笔记,封皮皱皱巴巴,里面密密麻麻,全是他标注的发音和注解。
“他太踏实了,干一件事就要干出个结果来。”张炼个头不高,身材微胖,在执行任务时却总是冲得比谁都快。
在守卫保安营机场建设时,夜间盗窃建设材料的罪犯有恃无恐,企业连连报警,张炼和同事每晚蹲守。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同事胡松刚到所,就听到了好消息,“抓住了!”
没走两步,胡松迎面碰上急得脸通红的所长,“只说所里有同事在抓捕的时候,摸黑从几乎垂直的陡坡上跳下来,伤得严重。让我赶紧把人送到医院,所长急得没说是谁。可我一猜就是张炼。”果然,推开门,胡松看到张炼躺在床上,满身泥土混着血迹,睁开眼对他笑笑,“没事,冲得太猛了。”
“佩服他,50多岁了还有勇气从头学起,把新工作干得扎实。”同事唐展没想到,短短两年张炼从生手成了情报研判的行家。2022年张炼调任新岗位,手上的工作千头万绪,常常要在办公室里边学边干,连续作战数十个小时是常事,“在炼哥嘴里,我没听到过推辞。”
即便前路是未知险境,张炼还是习惯第一个站出来。2012年初春,面对10个多月的高原地区任务,不出意外,张炼第一个报名。
海拔4000多米的卡点,雪花纷飞,氧气稀薄,张炼脸色白得像纸,血压高得让人害怕,他在工作记录中写“嘴皮裂得像干涸的土地,心跳快得像大鼓,血压飙升......站都站不稳。”即便如此,风雪中,张炼挺直后背,坚持着连续值守,直到同事们硬把他架去吸氧。
可刚缓过劲,张炼从床上爬起来,一边套上衣服往外走一边念叨着“大家都在坚持着,没人躲没人退,我要赶紧回去”,又返回岗位。
直到今年5月,攀枝花市公安局组建专案组,张炼找到领导:“我有经验,让我去!”他的话音未落,十多位民警接连请战。
张炼曾经的工作照
对群众的承诺:靠真心,暖人心
张炼牺牲后,许多群众在当地公安机关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送别人民的好警察”。32年的工作历程中,张炼27年都扎根在最基层的公安派出所。
迁入、迁出、出生、死亡......在9000余名辖区居民的户口簿上,承办人一栏里都盖着张炼的签章。
张炼见证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平凡人的世界,生离死别难免,酸甜苦辣常伴。张炼总觉得,作为人民警察,平凡的自己能给大家提供一份踏实的保护,就是最大的价值。
来上户的,他总是笑脸盈盈道一句“恭喜添丁”;来销户的,他也低沉声音安慰“节哀”;迁出的他祝“一切顺利”,迁入的他叮嘱“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派出所找民警”......
“炼哥常说,‘为老百姓服务,暖的是人心,靠的是真心’。” 同事们说,小小的一面户籍窗口,因为张炼变得充满温情。但这张交给群众的“答卷”上,张炼不仅用赤子之心来书写,还用鲜血守卫。
2000年初,攀枝花的公交线路上抢劫、诈骗、扒窃频发,已经退休的公交司机们回忆起那段日子,仍心有余悸:窃贼团伙人人手里拿着刀片,里应外合根本防不胜防,春节等返乡高峰,人心惶惶。
在这个节骨眼上,张炼调任当时的公交派出所,专门负责公交反扒工作。“在警校我们就是同学,那是第一次和他一起执行任务。”王伯山回忆,2003年1月24日,一场针对“刀片帮”的决定性收网行动正式打响。
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上,民警刚亮明身份,犯罪分子立刻挥舞锋利刀片、疯狂拒捕,冲在前的张炼没有丝毫犹豫,一个猛子扑上去,将凶徒死死按倒在地。冰冷的刀锋瞬间划破了他的手背,伤口深可见骨,鲜血喷涌而出。
“可他愣是没松手,缝合时,医生都说‘再深一点,这手就废了’。可他还惦记着案子,问‘人都抓到了吗’。”
3年9个月,1360多个日夜,110余件案子,200余名违法犯罪嫌疑人,张炼交给辖区群众一份平安“答卷”。
![]()
年轻时的张炼
对家人的承诺: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
在身边人的眼中,张炼内敛沉稳、嫉恶如仇,当警察再适合不过。
“高考结束,我哥没跟家里人商量就填了警校,父母也没多问,好像一切都理所应当。”张炼的妹妹说,大她7岁的哥哥离家后,见面的时间一年比一年少,“现在我的脑海里总是出现第一次见他穿警服时的样子,那是我去警校看他,他说‘穿上这身警服,就要当个好警察’。”
“他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多。”和张炼结婚27年,妻子吴纪红是最懂他的人。刚结婚时,吴纪红埋怨张炼不顾家,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有时饭吃到一半,一个电话就匆匆出门,“回来的时候,衣服上可能沾的是泥水,也可能沾的是血迹,甚至可能带着伤。”
“怎么可能不担心。”妻子问他,他从不多说,只安慰“都解决了,没什么事”。
慢慢地,对于丈夫的行踪,吴纪红不多问,也不打扰。而这几乎是警察家庭独有的相处模式。
吴纪红记得,张炼仅对她讲过一个案子。
年轻的公交车售票员和乘客发生纠纷,一拳把人打进了医院,乘客要求赔偿。张炼办了案,见售票员满面愁容就把他留了下来。几句暖心话,售票员流下眼泪:家里一个脑瘫孩子需要照顾治疗,经济困难,根本无力赔偿。张炼没说话,立即组织在场民警捐款,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捐了出去。
“他怕我生气,讲得绘声绘色,可我怎会怪他呢?他不是不爱家,只不过把对家的爱分给了更多需要守护的人。他爱这份职业,敬这份工作,我爱他,也尊重和理解他的工作。”
![]()
张炼一家三口为数不多的合影
于是吴纪红教会女儿的第一首歌是《我有一个好爸爸》。“我爸爸话少,但他自己就是我最大的榜样。”女儿眼里,父亲自律,每天跑步锻炼,微信步数互相点赞成了父女俩的心照不宣 ;父亲节俭,自己的T恤起毛边仍不愿换新,却总给家人送上一份小礼物;父亲热爱生活,记账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还要学会规划工作,父亲孝顺,爷爷的制氧机从没让别人清洗过,“他对自己很随便,但对身边人从不吝啬。”
去年张炼生日,本约好与家人团聚的他在听到单位同事家里有事后,悄悄答应别人的换班。吴纪红忍不住,埋怨他怎么总是不为自己考虑,他却说:“换班的那些同事家里孩子都小,我的孩子都长大读研了,反正家里也没啥事。”
身边人总对吴纪红说“你丈夫是个好警察”,但她觉得丈夫“不求上进”:中途明明有机会调任其他单位,他却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评优选先时同事都极力推荐,他一边说着“再过几年就可以退休了,让年轻人去”,一边躲进办公室。
这次出差前,张炼曾和女儿约定,等他出差回来,刚好可以接放假的女儿一起回家。可这次,他却食言了。
“看到这么多人还记着他,念着他,我的心里又暖又酸,暖的是他挚爱一生的事业没白干,酸的是再也等不到那句‘吃过饭了,照顾好自己’。”吴纪红打开手机,点开最熟悉的微信对话框,微信名叫“打火机6060”。
我和女儿笑他取名平凡到太随意,他想了下,开玩笑说来点不平凡的点缀,加上了6060,是他曾用的警号。”
编辑:孔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