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泸州市古蔺县丹桂镇金华村驻村第一书记、泸州市人民医院副主任护师龚大彬,驱车从金华村返回泸州城区途中,在贵州遵义习水县境内公路偶遇一起车祸——一辆网约车为躲避三轮车失控翻入边沟,车身变形且车内人员受伤。
拥有专业医护资质的龚大彬立即停车,以志愿者身份展开紧急救援,这一过程经朋友圈分享后被众人知晓。
11月17日,记者采访到了龚大彬,也了解到此次救援并非偶然。多年来,兼具医生与志愿者双重身份的龚大彬,多次参与救人,还牵头组建公益协会长期助残。
![]()
龚大彬把受伤司机扶上救护车
现场回放
穿上红马甲冲在前 专业处置稳住场面
“师傅,有人受伤没?”将车停在安全区域后,龚大彬迅速从车内取出红色志愿者马甲套在身上,一路小跑冲向翻入边沟的网约车。
此时,附近几位村民围在现场,因缺乏急救知识不敢贸然行动。车内,40岁左右的网约车司机捂着左臂痛苦呻吟,副驾及后排的3位乘客惊魂未定,其中两人额头和手臂有明显擦伤。
“大家别慌,我是志愿者,也是医生,让我来!”龚大彬亮明身份后,现场慌乱的人们稳定下来。作为泸州市人民医院副主任护师,龚大彬熟练地用剪刀剪开司机的衣服,凭借临床经验快速为伤者检查。“司机左臂活动受限,初步判断为肱骨骨折,需立即固定,防止断骨损伤血管神经。”他向围观群众说明情况后,返回车内取来常备的急救包。
![]()
龚大彬为受伤司机进行骨折部位固定
急救包内纱布、消毒液、止血带等用品齐全,但骨折固定需硬物支撑。龚大彬请身旁村民回家取来固定用的木块或者竹片。“您忍一下,固定时可能有痛感,这是为了防止骨头移位。”龚大彬一边安抚司机,一边将木片用毛巾包裹后贴合在骨折部位两侧缠绕固定。
处理完司机的伤情,龚大彬又转身为两名受轻伤的乘客清理伤口、涂抹碘伏。“伤口别碰水,到医院后再作进一步处理。”龚大彬耐心叮嘱着注意事项。整个救治过程持续了20多分钟,直到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龚大彬才松了口气,详细向医护人员交代伤者伤情和处理情况。
“医生,我该给你多少钱?”被抬上救护车前,司机有些恍惚地问。龚大彬指了指身上的红马甲:“我是志愿者,不收钱!”随后,他收拾好急救用品,驾车离开。
记者调查
救人并非偶然 车中常备急救包
此次救援对龚大彬而言并非偶然,记者查阅了龚大彬的志愿服务记录,类似救援多次发生,其中多次被媒体报道。
2022年2月6日,龚大彬下班途中发现路边有车发生车祸,伤者头部出血。确认伤者颈椎无碍后,他用随身急救包止血包扎,直至急救人员到场;2023年2月,泸州城区一路口发生事故,一名女子被撞,龚大彬停车施救,提供了专业的护理帮助。
2023年9月,龚大彬受医院委派,担任古蔺县丹桂镇金华村驻村第一书记。身份转变后,他的急救服务延伸至乡村。2024年8月,他从丹桂镇开完会回村途中,遇到一名驾驶三轮车的老人发生车祸,老人肱骨骨折。龚大彬现场进行固定处理,为伤者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
“车祸里肱骨骨折很常见,要是不及时固定好,断骨头一动就可能戳到血管、神经,可能会引发别的危险。”龚大彬告诉记者,好几次救援他都碰到过类似伤情。
龚大彬的汽车后备箱内,除急救包外,血压计、体温计、血糖仪、剪刀等医疗用品摆放整齐,这也是龚大彬多年以来的习惯。他说,每次进行救援或开展志愿服务,自己都会用手机录制视频,一是留存急救过程便于后续交接,二是积累经验提升服务能力。这些视频,都是他参与救援的真实记录。
从个人到团队 把助残做成常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龚大彬的助人行为,已从应急救援延伸为长期公益。2018年,他作为泸州市人民医院护师,上门为卧床残疾人陈西达安装尿管时,发现重度残疾人面临就医、护理难题,深感这类群体面临的困境。
“残疾人需要专业医疗关怀,我有相关能力,应当提供帮助。”基于此,龚大彬与陈西达等人共同创办泸州圆梦关爱协会,专注残疾人服务,这也是泸州市较早的残疾人服务志愿团体之一。此后,他常奔波于泸州各社区、乡村,为残疾人提供帮助。
2020年,泸州市龙马潭区残联想了个新办法,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为高位截瘫的病人提供免费上门医疗,解决他们出门看病的难题。龚大彬听说后,马上带着协会的人去对接,并和龙马潭区残联签了协议。区残联出医疗用品的钱,协会派有经验的医护人员,为全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上门服务,让卧床的人在家就能看好病。
该模式在龙马潭区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2022年覆盖泸州全市,2023年在全省推广,目前已在省内多个城市落地。“我们的努力能帮助更多残疾人改善生活,付出很有价值。”提及协会成果,龚大彬言语中难掩欣慰。
驻村这两年多,龚大彬没把残疾人的事当分外事。他组织过“残疾人健康体检上门”“免费装助听器”“残疾人运动会”等活动,端午节、全国助残日的时候,还带着村干部、志愿者给残疾人家送东西、送问候。
从医院护师到驻村第一书记,从路边急救到牵头助残公益,龚大彬凭借医护专业素养、志愿者身份与一份责任担当,多次伸出援手。“无论何种身份,能为群众提供帮助就好。”龚大彬表示,他将继续坚持公益,传递助人力量。
记者手记
见到龚大彬时,是他难得的休息日。谈起11月14日那场紧急救援,他的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一件寻常小事:“换作任何医生都会这么做。”可当他打开汽车后备箱,整齐码放的急救包、分类细致的医疗用品,还有手机里按时间排序的救援视频,都在无声诉说着——这份从容,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刻进骨子里的责任。
彼时,他正归心似箭,那场习水境内的车祸本与他无关。但刹车、取马甲、冲上前的一连串动作,却像早已演练过千百遍。“我是志愿者”,这五个字出口的瞬间,围观者慌乱的脚步停了下来,红马甲像一枚定心丸,稳住了整个现场。当司机模糊着问“给多少钱”,他指向红马甲的动作,比任何话语都有力——这抹红色,从来不是谋生的招牌,而是奉献的勋章。
翻看他的志愿服务记录,2022年路边的紧急包扎,2023年路口的及时救助,2024年乡村小道上的临时固定……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善举,串联起他“随时待命”的人生。
更让我动容的,是他把偶然的善举,变成了长久的坚持。2018年那次上门服务,让他看清了残疾人的困境,也让他下定决心“做点不一样的事”。从一个人的奔波,到一群人的追随,泸州圆梦关爱协会志愿者的足迹越走越远。即便成了驻村第一书记,他的目光依然牵挂着最需要帮助的人,那些上门的体检、免费的助听器,都是他把“群众事”当“自家事”的证明。龚大彬,为你点赞!
编辑:孔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