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综合 基层

四次成都行,如何炼就“晚清第一词人”的诗与远方

2025-11-12 18:32 天府新视界

0

在成都人民公园内,矗立着一座“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碑身北面的题字出自“晚清第一词人”赵熙之手,笔法秀逸朴厚,风格独树一帜。


赵熙被尊为蜀中“五老七贤”中“五老”之首。辛亥革命后,他退隐故乡四川荣县,其间曾四次到访成都,探访故友,诗酒唱和,其乐融融,堪称一段名副其实的“诗词之旅”。


图片图片

赵熙先生“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题字 图据自贡方志

图片图片


赵熙对成都并不陌生。进京入仕前,他曾三次来蓉参加乡试。1908年底,应时任四川高等学堂总理(即校长)的好友胡峻之邀,赵熙再度来蓉度岁。两位诗人同游草堂,盘桓两日。素来景仰杜甫的赵熙,见浣花溪风光旖旎,不禁吟诗抒怀,甚至萌生了在此结庐、与诗圣毗邻而居的念头。


时隔八年,1916年秋,49岁的赵熙于辛亥革命后首次重返成都。他与志趣相投的林思进、宋育仁、胡薇元、方旭、邓鸿荃等人结为“锦江词社”(亦称“春禅词社”),诗词唱和。赵熙笔下,四川省图书馆的红秋海棠别具情致:“问怨叶分娇,圆樱淡点,那个秋娘能肖?”他吟中秋泛舟浣花溪:“一水沁诗心,坐扁舟,天容绿遍秋半。”


不仅浣花溪这样的名胜令赵熙流连,成都的美食也让他倾心。他对双流荞面尤为钟爱,曾专为其作词:“银灰线。乍出水、一碗香云漩。条条小榨抽丝,红撒椒痕星点。春山细笋,纤玉手、并刀截千片。”


中秋刚过,赵熙便辞别成都师友返回荣县。39位朋友在望江楼为他饯行,赵熙怆然赋就《翠楼吟·江楼送别三十九人,怆然赋此》:“月过中秋,茶香碧井,登楼又寻洪度。”


回到荣县后,赵熙词兴不减,600天内竟得词300余首。时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的林思进遂将其辑为《香宋词》三卷刊行,这部词集成为了赵熙生前唯一正式出版的作品集。然而至1919年,赵熙的词笔戛然而止,自此不再作词。


图片图片

图据方志四川


图片图片


1919年春,作别成都两年多的赵熙应四川省长杨庶堪之邀,再度来到蓉城。望江楼、青羊宫、文殊院、草堂、百花潭……处处留下他与友人吟咏畅游的足迹。


次年春天,赵熙再访蓉城,寓居西城梁园。他与故交重聚,诗酒唱和,极尽文宴之乐。此次居停历时最长,从早春二月直至初冬,其间与诗友的酬唱之作,后被邓鸿荃辑录为《花行小集》。


图片图片

赵熙先生乌尤寺题刻 图据方志四川

图片图片


1946年春,赵熙最后一次客游成都,应老友林思进及门生向楚之邀,79岁高龄的他在蓉城与故交欢聚两月,方尽兴而归。


畅游波光粼粼的新繁东湖时,赵熙仿佛看见唐代名臣李德裕峨冠博带迎面走来,施施然,蔼蔼然。李德裕治蜀功勋卓著,所凿东湖成为他造福一方、泽被后世的象征,百姓的缅怀之情也在此汇聚。至迟在宋代,新繁人民就已建祠纪念李德裕。一千多年来,祠堂地点和名称虽几经变迁,但当地民众对李德裕的敬仰始终不变。感怀于此,赵熙一副楹联脱口而出:


千古乡风繁县好;
万花湖水相公游。


图片图片


本期话题

你听过关于“晚清第一词人”赵熙的故事吗?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陈继明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编辑:孔云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0 www.gj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2087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3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1号 联系电话:0813-3315672 川公网安备 51030302000020号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3315672 邮箱:gjrm1209@163.com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 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