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综合 基层

广元:爱一座英雄之城 懂一群赤诚之人

2025-10-28 22:16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

0

历史的回响清晰可闻,今日广元,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是一座精神的富矿,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一粒信仰的种子,他们穿越时间的万水千山,与后来人们的心跳共振,深沉而滚烫——

5b0e1413-fb6a-44d1-8e35-c475834f078a.jpg5b0e1413-fb6a-44d1-8e35-c475834f078a.jpg

红军渡标志铜像


5594390a-3005-4cd4-b535-07704c76b7ed.jpg5594390a-3005-4cd4-b535-07704c76b7ed.jpg

学生体验编草鞋


97eb8a60-2eef-423b-ae15-cb1e02f4fb39.jpg97eb8a60-2eef-423b-ae15-cb1e02f4fb39.jpg

红军后代细心珍藏的关于父亲革命事迹的书


红军后代参观木门会议会址

她的骨骼是剑门关的险峻峰峦,脉络是嘉陵江的千年奔流,而她的灵魂底色,则是由90年前用热血与信仰浸染的赤诚之红。

巍巍剑门关,滔滔嘉陵江。广元的山水间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一条条蜿蜒的蜀道,见证过红军的铁流奔涌,也正见证着新时代的壮阔征程。

广元是川陕苏区核心区域、西部主战场、后期首府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

如今,他们的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沸腾、奔涌,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10月下旬,记者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探访全市红色遗址,追寻深刻在城市血脉中的红色记忆。

青山刻忠魂 恩重长铭心

“好几个打断了的长枪依然握在烈士手里……”96岁的辜全德忆起黄猫垭战役后的惨景,满是悲怆。

1953年,辜全德来到苍溪县黄猫乡高台寺村李家祠堂教书,虽不曾亲历那场战役,但仍被无处不在的战争痕迹深深刺痛。

教学之余,通过聆听乡亲们含泪的讲述,走过漫山遍野的战斗遗迹,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在他心中愈发清晰。1957年,辜全德在纪念无名烈士的石板上一笔一画刻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如今,这座石板静静矗立在黄猫垭战斗遗址处,向后人诉说着无名战士的牺牲与坚守。

为纪念革命烈士,辜全德还撰写并雕刻碑文,现其陈列于黄猫垭战役纪念馆内。同时,他将这段记忆整理成手稿,悉心珍藏。当记者见到这份手稿时,纸张已泛黄,褶皱深深,却依然能触摸到那一段被郑重保存的壮烈历史,这是一场后人对革命英烈的永远铭记。

“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1992年,根据遗愿,李先念同志的部分骨灰被庄严地撒在了黄猫垭这片热土上,与牺牲的战友们长眠巍巍青山。

“这是一场永远不能被遗忘的战斗。”黄猫垭景区事务中心主任任小刚说,他到岗位仅一年有余,几乎日日穿行于烈士陵园,在老前辈的口述与泛黄的史料中,一步步走近那段烽火岁月。“敌军人数多、武器好……”他声音嘶哑,“红军用血肉之躯,拼下这场艰难的胜利。”

如今,常有红军后代专程归来,追寻父辈足迹;也有成群的学生前来瞻仰,在碑前静静驻足。任小刚感慨万分:“历史从未被遗忘。”

曾居住在烈士陵园附近的蔡德珍老人,步履蹒跚,已逾百岁,她对那段血泪岁月的记忆依然清晰深刻。提起往事,她的声音发颤,颤声里有至今未散的恐慌,也有不曾动摇的坚定。“十岁那年,我跟着母亲给红军送饭,沿着背山那条小路,爬坡上坎,走了很久……”

旺苍木门会议会址内,石碑、展陈等遗迹仍在默默守护着红色记忆。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此召开“木门会议”,确定了战略方向。

嘉陵江水依旧东流,在苍溪红军渡口翻涌着不息的浪花。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此强渡嘉陵江,开启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站在剑门雄关之下,松涛阵阵,似在永恒吟唱着1935年的壮歌。那支艰难跋涉的队伍,以超乎想象的意志,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书写了“红军攻克剑门关”的传奇。

…………

军史专家张力动情地说:“我多次来到广元,对这片土地有深深的情感。站在这片有信仰、有英雄的红色土地上,我们能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获得前进的力量。”

千山万岭,有英雄的安息之地,那些革命先辈奋勇战斗的光辉历史,已化为一种精神的基因,深深植入一代代广元人的血脉之中。这羁绊,深如江海;这火焰,炽热动人;这信仰,永恒如山。

如愿的笑脸 赓续在世间

“同志,你是从新中国过来的吗?”“对!”

“那我们胜利没?”“我们胜利了!”

今年女儿节期间,放歌嘉陵江群众歌咏活动的舞台上,这段隔空对话让观众潸然泪下。一曲《如愿》结尾,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久久不息。

这“无恙”山河,这“寻常”烟火,正是革命先辈最深切的渴望与最崇高的“所愿”。

“当时红军多路突击,试渡、巧渡与强渡并用,在极短时间内以少胜多。”红军后代李进坤讲述其父亲李连先跟随部队强渡嘉陵江的故事。在随后的漫漫长征途中,他们过草地、爬雪山,沿途能吃的草根、野菜、树皮几乎被吃光,李连先所在的通讯班专门收集马粪、牛粪中的残留青稞,洗净后交到连部煮食,解决了断粮的危机。

正是靠着这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红军走向了长征的胜利。

如今,渡口矗立的红军渡江铜像,再现了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驾着简陋木船奋勇强渡的瞬间。他们的身影,定格在冲锋的姿态中,目光所及,皆是未来。

“这面巨大的英烈墙,镌刻着6180位苍溪籍革命英烈的名字。”苍溪县红军渡西武当山景区事务中心讲解员周欣无比沉痛地讲述“孟家满忠烈,一门十红军”的壮烈故事——从锦衣玉食到家徒四壁,两辈人相继牺牲,当颠沛流离、受尽酷刑的孙妈妈终于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曙光时,一位军人却跪在她面前,缓缓掏出7本烈士证书,放在她颤抖的、皱纹纵横的手上。

没有国,何来家。孟家的牺牲,是广元儿女全力支援红军的缩影。这些战士未尽的孝道,以最壮烈的方式,献给了脚下这片土地和人民。

历经岁月洗礼,旺苍县中国红军城在静默中几经修葺。目前馆藏的银元、锈蚀的武器与泛黄的文件,都是往昔烽火的鲜活见证,游客纷纷驻足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漫步城中,清一色的青瓦木板房错落有致,一楼一底的木架穿斗结构,延续着清代至民国时期川北民居建筑风格。东大门墙上写着“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巨幅标语,“红军饼”铺飘来阵阵麦香,老茶馆里茶香氤氲,针灸医馆的门帘随风轻摇,店主们坐在竹椅上,闲话家常。

这份“如愿”的安好,早已浸润进广元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放眼城市的大街小巷,晨练的老人正怡然自得地舒展身体,行色匆匆的青年奔赴梦想,充满朝气的孩子们跑向书声琅琅的校园……这份安宁正是那些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明天”。

无论是迎风招展的鲜艳红旗,还是精心策划的文艺汇演,都在传递着新时代的人们对那段岁月的深情铭记。10月23日,“弘扬长征精神”文艺汇演在苍溪县委党校举行,表演者沉浸式演绎经典,让长征精神在地域文化与时代脉搏的碰撞中焕发新生。“我们演给年轻人看,就是想让他们知道,今天的‘甜’,是从昨天的‘苦’里长出来的。”

这份珍贵的记忆通过表演,让观众仿佛回到了那段时光。国庆前,在利州广场举行的“庆国庆·迎中秋·大手牵小手·共筑中国梦”晚会上,孩子们用纯真炽热的歌舞传递着对祖国最清澈的爱,退休老同志们通过情景剧展现着永不褪色的热忱,共同呈现出广元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红色血脉的赓续,正是在和平岁月里,仍能清晰感受历史脉搏的坚毅;更是在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中,倍加珍惜那份来之不易的幸福。“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记者王宋伟被广元的红色历史深深震撼,“我们看到了红军战斗的惨烈与辉煌,新时代的我们必须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在广元,红色文化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他是镌刻在我们血脉中的记忆,是刻进山河里的信仰。每一次升旗仪式的举行,每一首红歌的响起,都是在告诉那些永远“年轻”的灵魂——我们永远记得,要向着光明,活出他们期望的模样。

血脉永不息 薪火永光明

旺苍县木门镇柳树村紧邻木门会议会址,村党支部副书记杜继的爷爷因在战斗中受伤留在柳树村。那一段短暂而深刻的革命经历,在后辈中口口相传。“爷爷会把房子让给没有住处的村民,自己去开荒,教育我们要‘为人民服务’。”

“父亲常说,黄猫垭的山山水水都浸着红军的鲜血。”在苍溪黄猫垭战斗烈士陵园纪念碑前,红军后代向林芳把父亲向国银九死一生的革命经历一遍遍讲给后辈听。

“一个展馆就是一本历史书。”24岁的黄猫垭景区红色故事讲解员何帅因长辈是老红军,而走上了传播红色故事的讲解路。2024年6月,他荣获“四川省红色故事金牌讲解员”称号。

何帅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了解战役的每一个细节,讲解时,他情不自禁地将激动、悲痛、骄傲等情感融入每一个史实、每一件文物,串联起战役全过程。“红色文化永不褪色,我们不只要讲好红色故事,还要让更多的人来传承。”

何帅的话语正是广元笃行不怠的实践,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的传承中,红色历史可感、可及,直抵人心,红色基因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力。

从旺苍的木门会议会址、中国红军城,到苍溪的红军渡、黄猫垭战斗遗址,一条条精心规划的红色旅游线路,如同精神的纽带,将红色记忆串联成链,让传承行走在山水之间。小小讲解员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向游客讲述着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苍溪县东城小学校五年级学生罗紫娴说:“作为一名新时代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把英雄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八旬老人崔明元的舅舅是名老红军,受其影响,他对红色文化深怀敬仰,特意携全家从巴中市南江县专程来到广元重走长征路。

在木门会议会址,听到往日红军度过的艰难岁月,崔明元忽然拽起衣角捂脸嚎啕大哭,对孩子说:“红军太苦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你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信仰,无愧于好时代。”

这些在历史烽烟中沉淀的精神文化,如今正通过精心打造的红色题材剧目、红色场馆等,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请党相信我们!”在旺苍本土原创红色文化沉浸式情景剧《信仰之城》演出中,少年们掷地有声的宣言,让台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黄伟直言:“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接下来,广元将在全市红色场馆协同构建“数字+互动+智慧”三维展陈体系,运用5G、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建成多个数字展馆、VR体验项目,并配备智能导览设备,持续提升观众参与感和体验感。

旺苍县刘瑞龙红军小学外,老师们正手把手指导学生学习编草鞋技艺。从搓草绳到编织成型,学生们制作的每一双草鞋,都让他们直观体会到革命年代物资匮乏的艰辛,以及先辈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意志。

这是该校红色教育实践项目之一。1933至1934年,时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在此创办旺苍坝列宁小学,编写课本、传播革命火种,奠定了学校红色的根基。现在,学校坚持以“红色+”德育模式打造红色教育品牌,让红色信念扎根每一名学子心中。

以此为缩影,广元将红色教育融入常态化教学,创新开展“红色记忆”参观、“红色家书”诵读等群众性教育活动,相关部门将红色场馆打造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培育红色主题民宿等新业态……

晨曦下,剑门关的群峰一片赤红,一如这片土地不曾褪色的精神底色。眼前这坦途,是先烈以热血与生命铺就的信仰之路;路上这灯火,是一代代广元人以坚守与奉献点燃的传承之火。如今,革命火种正乘着创新发展的翅膀,如星火燎原,飞向更远的山河。

他生生不息,因为他早已与这片土地和人民紧密地融为一体,成为一股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

这血脉,跨越万水千山,依旧滚烫;这回响,穿透百年时光,依然在每一颗跳动的心中,激起深沉而永恒的和鸣。

记者手记

何为信仰?为何信仰?

千言万语,眼泪几度夺眶而出。

十二三岁扛枪前仆后继的红军战士,滂沱大雨奋力执着前进的脚步,老百姓用数张门板围起的红军合葬岗,字字血泪又充满群众真情的纪念碑……

96岁仍能清晰回忆的见证者,24岁毅然返乡的讲解员,学生郑重描红的五角星,3岁孩童肃立瞻仰的目光……

红色,是红军战士牺牲时流淌的鲜血,一夜之间就浸染山河,惊心动魄;是红军后代、经历者及后代、一线工作人员汹涌澎湃的真情实感,深情坚守,初心永续;是每一位广元人刻进骨子里的血脉——吾辈自强,吾辈勿忘;是熊熊烈火,是铮铮铁骨。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多么来之不易。我们要以最坚定的信仰,最铿锵的步伐去铭记、去传承,去爱他们所爱的人间,写他们未写完的诗篇。

当下如此,永远如此。


编辑:刘庆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0 www.gj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2087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3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1号 联系电话:0813-3315672 川公网安备 51030302000020号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3315672 邮箱:gjrm1209@163.com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 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