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综合 基层

大山深处的“活诗经”,你听过吗

2025-10-28 17:32 天府新视界

0

“清早起来去(吔)放牛(噢),去(吔)放牛(噢),一根(那个)田坎(苏二姐),你呀我呀妹儿娃子……”在四川省东北部的崇山峻岭深处,坐落着一座因马渡民歌而声名远扬的小镇——达州市宣汉县马渡关镇。


这里,是米仓古道与荔枝官道纵横交错的秘境。那萦绕在山谷间的悠扬歌声,以风土为料、酿作情诗,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沾着山间的清露,让人听见大山深处的回响。


图片图片

马渡关南北朝时期的新安县遗址(石林古山城),唐天宝年间为荔枝道“阆英驿站” 图据文旅达州


图片图片


马渡民歌历史底蕴深厚,其源头可追溯至唐代,与竹枝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元稹在通州(今四川达州市)为官时,从当地竹枝词中提炼出“元和体”,而竹枝词正是马渡民歌的诗化源头。2007年《宣汉民歌选》对马渡民歌的收录,进一步彰显了其厚重的历史价值。


马渡民歌,是地域风物与日常生活的真实镜像。


地理为韵,风土入歌,山河成调,孕育出与大山共鸣的马渡民歌。宣汉地区崇山叠岭,行路不易、耕作艰辛。在闭塞的环境中,山民以“喊山”互通声息,也用山歌的肌理,吟唱出山川的脉络与四季的呼吸。岁月流转,马渡民歌就这样成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舞的悠长回响。


图片图片

马渡民歌歌唱场景 摄影/冉奎


“啰喂”“依儿哟”等方言衬词的融入,为马渡民歌注入了难以翻译的文化底色。歌词以七言为主,五言为辅,善用赋比兴手法,如“山歌好唱难排头,木匠难修转角楼”。曲式上多采用单段体,也有分节歌或套曲形式,适合表现长篇叙事。音阶调式上,大多属于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亦有羽、宫、商、角等调式交错呈现。


独特的音乐肌理,令人闻之如临其境——上有白云遏止,下有流水截响,空谷传声,遍野成歌。歌中的一草一木,皆是故乡风物。


图片图片


马渡民歌是集体情感与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它是山民的“诗经”,歌以载道,情寄烟火,在起承转合之间,传递着对人生的深刻体察。马渡民歌题材丰富,既有表达爱情的《表嫂嫂》《表妹妹》、抒发相思的《望郎歌》《月亮往西斜》,也有反映生活的《掐菜苔》《上茶山》,还有描绘事物的《螃蟹歌》《耗儿歌》、诉说艰辛的《单身汉》《一个老汉七十七》等。马渡人以其质朴、亲善的性情,通过歌声向世人展现独特的生活态度。


马渡民歌不仅是山野之间的欢唱,也是乡土文人的乡愁寄托。不少歌词带有地方乡贤精心打磨的文学痕迹,如“西风料峭,冷了冷了”的写景,“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的哲理,“纣王无道江山败,周朝龙池乱朝廷”的历史感怀,“登峰四看群山矮,入林仰望不见天”的胸襟气度……这类文学性极强的句子随处可见。若无一定的文化积淀,难以孕育出如此韵味悠长的表达。


马渡民歌中有一首长达半小时的《十里坪》,堪称一部吟唱而成的长篇叙事诗。“时光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动人心。日月如梭头上过,白驹过隙脚下行。”至今读来,依然动人心弦,让人在一词一调中,感受到耕读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片图片

马渡关景区 图据宣汉发布


图片图片


民歌是流动而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


从乡野走向世界,音乐家李依若出生于宣汉县马渡关镇,他搜集整理并修订了《上茶山》《十杯酒》等上百首山歌。其创作的《苏二姐》入选《中国民歌精选》,旋律还衍生出红色经典《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李依若融合湘西“溜溜调”与马渡民歌编创的《跑马歌》,经改编后成为家喻户晓的《康定情歌》。


马渡民歌的生命力,正是在这样的再造、流动与传唱中不断拔节生长。如今,年逾古稀的王成陆、叶章云等村民成为民歌“活字典”,他们走街串巷,教唱经典曲目,让古老旋律回荡在街巷之间。宣汉县文化馆持续开展民歌比赛与培训,当地中小学也将民歌纳入音乐课程。年轻一代更以创新姿态,将民歌曲调与流行音乐融合,借助短视频等形式,推动马渡民歌飞向更广阔的舞台。2022年2月,马渡民歌入选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图片图片

马渡民歌文化旅游节,月亮坪景区演出 图据宣汉发布


当马渡民歌再次唱响山野,无论身在何方,它总能触动心灵,成为连接游子与故土的精神纽带。


图片图片


本期话题

民歌的传承发展,你有何看法?评论区聊一聊~

宣汉县委宣传部供稿

撰文/张平

天府新视界编辑部 边钰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编辑:刘庆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0 www.gj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2087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3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1号 联系电话:0813-3315672 川公网安备 51030302000020号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3315672 邮箱:gjrm1209@163.com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 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