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https://szb.farmer.com.cn/group1/M00/25/BC/wKhqDGj6nUCAXJMkAAF3Raf9HbA913.jpg">
蝴蝶谷旅游与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调解涉旅纠纷。 受访者供图
nk="https://szb.farmer.com.cn/group1/M00/25/BD/wKhqDmj6nUCAGNXLAAFQVEZPnqs046.jpg">
桑枣镇全景图。
峭拔如屏的罗浮山、四季皆景的蝴蝶谷、养生解压的天然温泉……今年“十一”假期,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虽然游人如织,但各景区秩序井然、运行顺畅,并未出现拥挤不堪或纠纷频发的现象。
桑枣镇地处安州区北部、龙门山脉南麓,镇域面积157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4.3万人。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景区管理、消费纠纷、商户矛盾、建设协调等治理难题日益凸显,传统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面对挑战,桑枣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提出并实践“平台实战化、队伍聚合化、调处路径化”治理模式,推动治理重心和资源向一线下沉,精准破解发展中的治理难题,使游客满意率达98.2%。
平台“实战化”——
“三台联动”实现同频共振
“陈书记,你赶紧过来一哈,老张和游客吵起来咯!”2025年8月,七八名游客开车来到桑枣镇蝴蝶谷景区游玩,把车停在了齐心村村民张某自建的院坝里。双方因停车费问题互不相让,情绪激动,矛盾迅速升级。
接到消息后,蝴蝶谷旅游与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齐心村党总支书记陈远江与片区民警火速赶到现场。经过一番情理法相结合的耐心疏导,双方意见达成一致,这场风波最终化解。
近年来,桑枣镇聚焦涉旅矛盾风险源头预防化解,着力构建涉旅矛盾纠纷调处三大平台,并推动平台之间联动。
首先,建强党建统揽平台,筑牢“一心”基石。桑枣镇打破区域壁垒,依托片区化治理机制,组建乡村旅游片区“大党委”,统筹协调景区内村(社区)、企业党组织。健全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围绕景区发展建言献策,定期研商景区规划、项目建设、风险防控等重大事项,形成“大党委”统揽下“党建联做、治理联抓、难题联解”工作格局。
其次,做优综治便民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桑枣镇整合资源成立乡村旅游片区综治中心,同步设立旅游与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乡村旅游片区综治中心集中承担纠纷调解、诉求响应、隐患排查、法律服务等职能,并设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室和联络点,同步收集民意、凝聚共识,确保民意诉求“零距离”接收、风险隐患第一时间排查、矛盾纠纷就地高效化解。
同时,赋能智慧治理平台,提升“一域”智治。桑枣镇加大智慧治理资金投入,在景区关键节点布设智能感知设备,依托智慧系统平台,实现对景区人流、车流、重点区域的实时视频巡查、数据分析和预警信息推送,通过科技赋能,显著提升了对涉旅纠纷苗头、安全隐患的主动发现能力和快速处置效率,保障了景区安全有序运行。
2024年,桑枣镇“三台联动”受理信访矛盾事项一次办结率达98.7%,景区治安案件案发率同比下降12.4%。
队伍“聚合化”——
“三力融合”推动协同共治
在桑枣镇枣园社区,有一支家喻户晓的“枣园嬢嬢调解队”。这支队伍由12名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干部、老党员、老街坊组成,她们通过进家门、拉家常、帮家务的方式,宣传政策法规、改善社区环境、化解矛盾纠纷,贡献着基层治理的柔性力量。
2025年8月,为满足城乡规划和景区发展需要,枣园社区计划在温泉路中段人流密集处建设公交站台。此举引发了附近3家建材商店老板的强烈抵触,他们认为站台会影响货物进出。
为此,桑枣镇城建办工作人员率先上门沟通,效果不彰;综治中心与社区工作人员随后跟进,分歧依旧。最终,在几位“枣园嬢嬢”情真意切的劝解下,3位老板终于松了口。社区干部趁热打铁,把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聚在一起商量,最终顺利地把这件事定了下来。
“农村是熟人社会,发生矛盾后往往是个拉锯战,光靠镇村干部的力量远远不够。如果有一定能力和群众基础的村民通过拉家常的方式从中调解,往往能够更快解决问题。”桑枣镇副镇长刘杨介绍,近年来,桑枣镇积极整合多元调解力量,推动网格力量、专业力量和民间力量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矛盾纠纷调处格局。
充实网格力量,筑牢前沿哨点。桑枣镇把网格建在家门口,形成群众有问题随时“下单”、网格员第一时间“接单”的工作机制。全镇设置32个网格并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常态化深入景区商户、游客聚集区开展矛盾风险隐患排查,就地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网格员累计排查风险隐患54个,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2件,落实大小服务事项40余件。
下沉专业力量,强化法治支撑。桑枣镇结合旅游村镇的治安特点,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专业力量,组建旅游警察服务队伍,织密动态治安防控网络。同时,选配20余名法律顾问、专职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定期开展普法宣传,现场受理群众、游客的咨询与投诉。
激活民间力量,厚植调解沃土。桑枣镇充分挖掘利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六老”资源潜能,设立景区“两代表一委员”接访室1个,打造个人品牌调解室2个,培育“枣园嬢嬢”特色调解队伍。通过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合情合理化解矛盾纠纷,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
截至目前,桑枣镇景区矛盾投诉率持续降低,游客满意率达98.2%,且实现零重复投诉。
调处“路径化”——
“三事分流”赋能精准提速
花庙村发展油茶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民公社时期。近年来,随着四川省油茶种植补贴政策的推广,花庙村“两委”重新规划了500亩林地,计划集中发展油茶产业。然而,如果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赶上连续降雨,就会导致低洼地段堆积大量泥土,由此引发的干群矛盾也有所增加。
2025年9月25日一早,长期在浙江务工的花庙村四组村民向华旭返乡后,发现自家宅基地周边被泥土堵塞,随即向村民组长罗邦兴反映。罗邦兴了解情况后,立即向村委会副主任彭洪章汇报。彭洪章当即协调联系挖掘机进场清理,当天就解决了问题。
“近年来,桑枣镇创新矛盾风险‘三色预警’评估机制,根据矛盾性质、涉及范围、紧急程度精准分类实施‘路径化’管理,打造小事快办、大事联办、难事研办的高效运转‘三事分流’调处模式。”桑枣镇镇长刘铭表示,对事实清楚、标的额小的一般纠纷,坚持“小事不出村”,明确网格员、村民组长、景区管理员、民宿及酒店负责人等为一线信息员、调解员,接诉后以半小时为响应受理时限,通过面对面沟通协商实现快速调解,成功构建纠纷调处“半小时”服务圈。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案情较为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依托全镇联动调处平台,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召集相关村组、职能部门、涉旅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间调解力量等共同参与,明确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必须出具调处意见。
针对成因复杂、历史遗留、涉案标的额超过5万元或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事项,由桑枣镇综治中心和政协工作联络组牵头,召集相关成员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专题会商,共同研究制定化解处置方案,确保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权威调处意见。
截至目前,通过“三事分流”模式,桑枣镇累计高效化解游客投诉类矛盾18件、景区建设与本地农户利益协调矛盾7件、商家间经营类矛盾2件,共落实大小事项40余件。
![]()
编辑:刘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