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亚太地区媒体代表团走进盐边,来自21个国家的记者们先后探访二滩水电站与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用镜头捕捉工程奇迹,用笔尖记录非遗魅力,开启了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沉浸式探索之旅。
微信图片_20251021153016_487_31_副本.jpg
二滩水电站:跨越时代的能源丰碑
媒体团的二滩之行从地下厂房开始。在这里,记者们通过专业讲解,深入了解了这座世纪工程从蓝图到落地的建设历程。二滩水电站的建设开创了中国水电事业国际合作的先河,其建设过程汇聚了全球顶尖的水电技术与管理经验。作为20世纪末我国建成的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不仅是我国水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至今仍持续为川渝乃至华中地区输送清洁电力,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
沿着工程脉络,记者们登上240米高的双曲拱坝,极目远眺,库区碧波万顷,与周边原始森林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二滩以其卓越的环保理念,将发电枢纽与112平方公里的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完美融合,让“高峡平湖”不仅成为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更化身为备受青睐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展现出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
图片
瑙鲁媒体执行创意经理、全媒体记者克里斯滕特·罗可布利在参观后深有感触:“我认为二滩水电站的开发模式令人赞叹。尽管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建设,但工程同时充分考虑周边生态环境,在推进区域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她进一步表示:“我们太平洋地区面临诸多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而看到中国在发展的同时还能兼顾生态环保,这种发展理念非常宝贵。我想把这样的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更多人了解如何在发展中应对气候变化。”
图片
傈僳族非遗:深度体验中的文化传承
走进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媒体团开启了一场关于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沉浸之旅。记者们认真聆听记录傈僳族服饰和见面猴的文化意蕴,欣赏“阿木诗依”文创产品设计的新颖巧思,品味独特的傈僳族油茶,并在欢快的葫芦笙伴奏下,和傈僳族乡亲们共跳笮山锅庄,全方位感受非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
让记者们尤为动容的是,这些源自大山深处的民族文化瑰宝已经登上国际时尚舞台。2025年,盐边傈僳族服饰先后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与中法时装周,以传统图腾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创新对话,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盐边傈僳族服饰的“国际之旅”,不仅是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创新突破,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样本。
图片
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民报记者玛杰琳·雅内在参观后赞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了传统文化是如何自然地融入各种手工艺和游客体验中的。通过这种方式,民族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延续。在这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姑娘,都全心投入传统手工艺的创作,共同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
图片
此次媒体团到访盐边,通过记者们的镜头与笔触,让这片土地的发展活力与文化魅力呈现在世界面前。二滩水电站的生态实践,展示了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盐边智慧;傈僳非遗的活态传承,则彰显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蓬勃生机。这一幅幅生动图景,正是当代中国县域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的真实写照。
图片
编辑:刘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