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综合 基层

从智慧监测到社区共生:四川大熊猫保护迈入“联盟守护”时代

2025-10-21 20:54 四川新闻网

0

十月蜀地,层林尽染。近日,2025四川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腹地,先后走进阿坝、雅安、眉山三大片区。五天的行程见证了一场守护行动的升级:大熊猫家园的保护,已从单一物种守护演进为由科技、专家、巡护员与社区居民组成的“守护者联盟”的协同作战。

智慧之眼:科技构筑立体守护网络

守护大熊猫家园,首先需要一双永不疲倦的“眼睛”。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自然博物馆,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森林深处的动态。“我们整合了19个业务系统,接入230台视频监控、120台实时传输红外相机、36个气象站。”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如同为保护区装上了“数字大脑”。

200公里外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智慧监测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的尹选鸿向记者展示:“片区90%区域已实现信息化监测网络覆盖,红外相机已拍摄到有效照片近4000张,清晰记录到大熊猫、羚牛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踪迹。”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智慧监测系统

从卧龙的数字平台到眉山的智能监测,科技正在构筑一张立体守护网络,让保护工作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匠心之智

创新点亮保护之路

在科技之外,专业的智慧与创新的匠心同样在发光。

卧龙神树坪基地是全球最大的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地,80余只大熊猫在这里接受从繁育到野化的全流程保护。每一只大熊猫的野化放归,背后都是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积累。

眉山片区的创新则更加“接地气”。“野生大熊猫在生产时需要依赖天然树洞作为育幼场所,但这类资源在眉山有限。”尹选鸿说,他们创新性地在核心栖息地搭建了五处人工巢穴,“目前已有三处附近拍摄到了大熊猫徘徊的身影”。



人工巢穴附近拍摄到的大熊猫(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雅安,自然教育导师们精心设计的课程,正将保护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心中。这些创新的保护实践,点亮了大熊猫家园的守护之路。

坚守之足

巡护员踏出生命轨迹

科技与智慧最终要落地,离不开一群人的坚守——他们就是巡护员。

在邓生沟保护站,副站长杨帆刚刚结束一天的巡护。“保护的最佳状态,是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实现‘人退动物进’。”划定核心管护区、开展巡护监测,在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寻找着巧妙的平衡。

在眉山,70余名原住居民转型成为生态巡护员,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的转变。他们熟悉这里的每一条山径、每一片竹林,日复一日的坚守踏出了最坚实的生命轨迹。

共生之力

社区织就和谐图景

保护的成功,最终要体现在当地社区的发展上。

在卧龙,特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金群明见证了深刻的转变:“过去是‘靠山吃山’,依赖砍树烧柴;如今家家户户用上电气化设备,还主动参与森林巡护,发展养蜂、民宿等生态产业。”

在眉山,公园周边村(社区)农家乐已达800多家,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连续多年举办的“因熊联萌”冰雪嘉年华、国际观鸟季等生态IP活动,带动周边社区增收超亿元。

在雅安宝兴,作为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宝兴片区持续完善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了蜂桶寨自然博物馆、大熊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等科普研学基地,今年已接待包括来自多国青少年在内的研学团约130个。当地居民通过参与自然教育服务,找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


雅安宝兴县邓池沟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

从卧龙的数字平台到眉山的智慧监测,从科研人员的匠心坚守到社区居民的转型发展,这支“守护者联盟”正在演奏一曲动人的生态协奏曲。

五天的行程,千里的追寻,2025四川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见证的不仅是大熊猫保护的成绩,更是一种保护模式的创新——当各方力量汇聚,生态保护就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成为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片被誉为“大熊猫家园”的土地,正因为有了这支“守护者联盟”,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在这里,保护与发展不再是选择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四川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编辑:刘庆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0 www.gj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2087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3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1号 联系电话:0813-3315672 川公网安备 51030302000020号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3315672 邮箱:gjrm1209@163.com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 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