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你要是跟自贡人说,咱们这儿以后能造无人机、开通低空航线,估计不少人会笑你“做梦”。可十年后的今天,自贡不仅把梦做成了,还做得风生水起。
最近,自贡航空产业园又拿下了“全省优秀开发区”的牌子,为踔厉奋发的十年添上了新的注脚。不过,与其说这是一份荣誉,不如说是一张总结十年实干的成绩单——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名头,哪一个都不是靠等来的。
从“一条跑道”到“双机场”,空域成了最大本钱
2015年7月,自贡航空产业园在贡井区挂牌成立。那会儿,园区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别说飞机,连条像样的跑道都没有。
但园区盯准了一条路:低空经济。
2019年,园区抓住全省低空改革试点的机会,启用“川协5号”空域——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高度2400米以下,报备只需提前1小时。“这在四川是头一份。”自贡凤鸣机场总经理邱学清骄傲地说。
空域有了,还得有跑道。为了吸引龙头企业,园区拼了。2021年,兰田机场从动工到首飞,只用了8个月。“正常情况下得三年,我们是专班推进、全要素保障,硬是抢出了时间。”自贡航空产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晓峰说。
如今,园区坐拥凤鸣、兰田两个机场,形成“双机场”“双跑道”的独特优势。全国没几个地方能有这条件。
成飞来了,产业链就活了
2021年,航空工业成飞要在外地建无人机基地,自贡航空产业园“嗅”到机会,主动上门。
“我们能赢,就是因为有空域、有跑道,还能压缩工期。”张晓峰回忆,成飞最终把国内首个专业化无人机产业基地落在自贡航空产业园,总投资100亿元。
链主一来,龙头企业跟着来。中航无人机、腾盾科创、中电科特飞……一批头部企业相继入驻。
“在园区,‘足不出园’就能搞定配套。”5月刚下线首架原型机的四川沃兰特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他们在园区下了eVTOL尾翼的装配订单,“模具、零件、热表处理,园区里都能解决,省时省成本。”
园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插话:“我们今年还给企业办了‘身份证’——一本服务台账,啥问题找谁、啥时候解决,清清楚楚。”
十年间,园区厂房从2万平米扩到12万平米,今年还要再建7万平米。厂房越建越多,企业越聚越密。
无人机“飞”进生活,低空经济全面“起飞”
无人机在自贡,早已不是天上的概念,它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今年5月,龙潭镇道澄村的田间地头多了一位“空中搬运工”——一架六旋翼无人机。
40公斤的秸秆,稳稳运到附近的“秸秆周转暂存点”,再返回起点。来回一趟,只用两分多钟。
“人走过去一趟得20分钟,路还不好走,用无人机可省了大事儿。”现场飞手说道。
无人机飞的,远不止农田。
在市三医院,如果病人急需输血,无人机6分钟就能从血站把血袋送到医院;偏远山村收快递也不再是难事,以往绕行1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5分钟直达。
这些贴近民生的场景,只是自贡低空经济火热势头的一个缩影。
放眼整个园区,更大的动作接连不断:今年5月,沃兰特航空首架VE25-100原型机下线;6月,“自贡造”反无人机设备下线;7月,川渝无人机技能大赛开赛;9月,小鹰-700成功亮相;低空航线开通、跨省物流试航落地……自贡航空产业园的低空动作,一个接一个。
十年磨一剑,自贡用实干从“盐都”老家底里,擦亮了一张“低空之城”的新名片。
“我们坚持低空制造为主,场景飞行和服务保障为翼。”自贡航空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要建适航审定服务中心、培训考试认证中心、低空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应用创新孵化中心……把服务网织密,把产业链做实。”
记者手记
十年,自贡航空产业园从一张白纸,画出了一幅低空经济的实景图。没有捷径,只有实干;不喊口号,只出实绩。
如今的园区,不仅是飞机的起降场,更是自贡“造翼飞天”的梦想之地。下一个十年,这片天空,还会更忙。
采 写:孔 云
编辑:刘丽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