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德阳,暑气渐消,微风正好。
市区绵远街老巷深处,一束阳光斜斜打在斑驳的砖墙上,却被一抹灵动的蓝色截断——一头壮硕的蓝鲸正从墙里“破浪而出”,水花激荡间,少女发间的藤蔓似在微风中轻颤。
“妈妈快看!鲸鱼要跳出来啦!”7岁的严曼伊拽着妈妈的手,小脸上满是惊叹。“这是浮雕,它把艺术的美和空间利用结合了起来!”严曼伊的妈妈是一名美术老师,选了一个凉快的下午,她们专程来绵远街打卡。
“从美术角度看,此类墙绘作品既符合孩子们的审美趣味,又带着成年人能看懂的艺术张力。这种‘让艺术走进街角’的做法,适合给孩子做美学启蒙。”严曼伊的妈妈说。
曾经绵远街上一面无人留意的灰墙,如今依托墙绘摇身一变,成了街角最亮眼的风景!是谁的妙笔,让灰墙“生花”?又是谁的情怀,为城市“整容”?
答案要从这头蓝鲸说起……
从“灰墙斑驳”到“街巷生花” (图1)
街角遇到“浪漫”。 德阳传媒记者 雷媛 摄
从“灰墙斑驳”到“街巷生花” (图2)
灵动的少女。 德阳传媒记者 雷媛 摄
街角的惊喜:
一头蓝鲸跃出蓝色的海
“刮刀再压低点,鲸腹的弧度要像海的波浪!”7月底,正午的阳光晒得水泥墙面发烫,肖凯文摘下安全帽,抹了把脸,汗珠砸在脚下的颜料桶里,溅起细碎的彩花。这位“90后”的德阳本地美术人手执画笔,脸上还沾着未洗尽的水泥渍——为了这头蓝鲸,他和团队已经在脚手架上奋战了整整五天。
站在墙下仰望,这头蓝鲸绝非普通涂鸦。800多斤水泥沙子在肖凯文手中化作跃动的生命:鲸背的肌理如真鲸皮肤般起伏,尾鳍扬起的弧度带着冲破束缚的力量,连溅起的水花都塑出了晶莹的质感。“光是鲸眼那抹高光,我们就调了十几遍颜料。”肖凯文指着鲸眸处的亮白,“要让它有劲儿,德阳人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最初的设计稿本是平面图案。“画到第三天,总觉得少了灵魂。”肖凯文蹲在墙根比画,“德阳是老工业基地,‘旌城’的‘旌’与‘鲸’谐音,就得让它‘活’起来!”团队立即修改方案,最后选定以浮雕工艺突出鲸鱼造型。
“有一天晚上熬到很晚,鲸身轮廓刚出来,一名清洁工阿姨就蹲在旁边看。”肖凯文记得很清楚,阿姨摸着墙开玩笑说:“这鲸要是早几十年有,绵远街肯定更闹热!”这句话,成了他和团队熬红双眼的动力。最终,历时2个多月,这面彩绘墙如期亮相。
从“灰墙斑驳”到“街巷生花” (图3)
市民争相打卡。 实习记者 吴盈秋 摄
不只是画墙:
细节元素让墙面“开口说话”
暮色四合,绵远街的激光灯准时亮起。蓝绿色的“海浪”倏忽变色,仿佛在墙面上流动起来,蓝鲸仿佛游进了星空,少女衣袂的荧光边纹与藤蔓的脉络交相辉映。
“快上去,我给你拍个视频!”带着小孙女散步的张大爷啧啧称奇。他举着手机,追着“海浪”的脚步为小孙女摄影,光斑在墙面上跳出欢快的舞,一面墙仿佛在和他们“对话”。
这抹浪漫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巧思:团队特意选用荧光材料,搭配激光灯照射,在烈日和半夜反复测试耐光度;少女裙摆的每一道褶皱,用防水丙烯颜料叠加,确保色彩自然、雨季不褪色。
“这藤蔓,是顺着墙头原有的爬山虎走势画的。”肖凯文轻抚墙面,“老墙的记忆不能丢,艺术要顺着时光长。”他手里画笔的魔力不止在绵远街。石刻公园的老槐树上,几只“鸟雀”藏在虬枝间,站在石板路上望去,画中鸟尾恰好与真实树影重叠,扑棱棱似要起飞;冶轴文创园的旧厂房里更热闹,锈迹斑斑的机器旁,充满张力的现代涂鸦赋予工业废墟另类的艺术生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地标……
“我们不只在‘画墙’,而是构建一个个可步入、可触摸、可共鸣的‘城市艺术会客厅’。画笔就是我们的‘魔法棒’,点亮的不仅是墙面,更是街巷的生机和居民的心灯。”肖凯文目光灼灼。
从“灰墙斑驳”到“街巷生花” (图4)
小女孩在墙绘前留影。
邂逅另一种美:
城管人的“金角银边”艺术学
“梯子再往左挪5公分!”上个月,绵远街彩绘墙创作现场,脚手架上,德阳市城管执法局工作人员许月皓扯着嗓子喊。正午的阳光把他后背烤得滚烫,手里的粉笔在坑洼处反复勾勒,汗水滴在画纸上,晕开小小的墨点。
为何选择这些地方画墙绘?“这些点位,曾是‘牛皮癣重灾区’,也是城市中被遗忘的‘金角银边’。”许月皓向记者阐释了彩绘墙背后的城市治理思路。
什么是“金角银边”?
一直以来,城市剩余空间是常被忽视的“边角料”,这些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没有明确定义功能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性质多样,多处于空间角落和功能交界处。今年,德阳市城管执法局园林中心在活化利用城市边角空间领域再出新招。继口袋公园建设成效获市民广泛认可后,今年创新推出“艺术绿化融合”模式,通过墙体彩绘与城市绿化相结合的方式,为城市空置墙体注入人文温度与生态活力。
“墙体老旧、观感不佳,传统做法可能是简单粉刷覆盖。而‘绿意+艺术’的耦合方式,既美化了城市细节空间,也让市民能邂逅不期而至的艺术享受。”许月皓表示,未来,将推进更多艺术化微改造,为城市增添更多有温度、有故事、有特色的“表情”。
从“灰墙斑驳”到“街巷生花” (图5)
精心创作。
别样的烟火气:
让多元文化在街巷“活”起来
在德阳的烟火气里,绵远街从来都不只是一条路。它一头连着老城区,一头连着旌湖。这条路承载着不同年代、不同群体的文化印记,彩绘墙周边,多元色彩在悄然交融、自然生长。
墙后的生活区,80多岁的向婆婆已经住了20多年。最近,老人家每天推开自家院子的大门,彩色的步道都让她喜上眉梢。
“过去这里是酱油厂,那个时候,绵远街好闹热哦!”让老人没想到的是,有了彩绘墙后,最近家门口又开始热闹起来——有一群年轻人,他们身着鲜艳的服装,骑着小巧灵活的小轮车,穿梭在狭窄的街巷、陡峭的斜坡上。这项有街头文化诞生背景的运动,如今成为家门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沿着人行道走,装裱店的郑师傅刚刚卸下店门的木板。“现在来装裱的不只是传统字画,还有很多种类的绘画作品,不少还是小朋友创作的。”郑师傅笑着说。
夜幕降临,旧书摊摊主老李不慌不忙,推着载满旧书的小车缓缓出摊。“便宜,10块钱一本。”很快,开张生意就来了,一本泛黄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册被一个小男孩买走。
确实,绵远街不长,慢慢走,20分钟就能走完。但它允许你停下来——停在某一幅墙绘前、某一次装裱字画的等待时分,或看着骑小轮车的年轻人一闪而过的瞬间。
从“灰墙斑驳”到“街巷生花” (图6)
顶着烈日工作。
从一面墙到一座城:
城市本身就是最好的景区
记者在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发现,与德阳墙绘相关的话题热度颇高,不少网友分享自己在墙绘打卡点的照片和视频,获得了众多点赞和评论。
在小红书上,关于德阳墙绘的笔记多达数百条,网友“易水寒”发布了一组在墙绘处打卡的照片,并配文“德阳,这个角落藏着惊喜,却是在不经意回头时,看到。”该笔记获得很多点赞和评论,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询问墙绘的具体位置,并表示也想来打卡。
在抖音平台,与德阳墙绘相关的内容播放量也非常可观。“德阳文旅”发布的一段展示绵远街墙绘的视频获得上万播放量。视频中,主播在墙绘前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打卡,热闹非凡。网友们纷纷评论,这些墙绘不仅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宣传德阳的一张名片。
“这几天,不少人来拍照,都觉得很有特色,这儿都快成网红景点了。”家住绵远街一处老房子的居民老邱说,将青春活力元素画到墙上,做法挺新颖,“在这儿做生意几十年,看着城市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很有感触。”
市书画院院长、美协副主席唐太智认为,墙绘是公共空间艺术打造常用的一种方式,能够变单调墙面为充满感染力的艺术景观,对空间文化及艺术氛围营造有直接的效果。一面墙绘,不仅是连接市民与游客的纽带,还是有效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的创新表达。未来,希望全市广大美术工作者能够深挖德阳深厚工业文化、浓郁市井文化、独特乡村文化,创作出更多优秀墙绘作品。
从一面墙到一座城,当艺术真正走进街巷、融入生活,城市本身就是最好的景区。期待能有更多墙面“开口说话”,让每一抹色彩都成为提升德阳吸引力的生动注脚,不断擦亮“世界三星堆·安逸游德阳”区域文旅品牌底色。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惠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