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绕远路,坐公交得多走十分钟,绿化带里还老有人突然窜出来,你说吓不吓人?”谈起贡兴路二段的出行问题,筱溪街道的居民们有一肚子话要说。
雷阿姨的“绕路之苦”和王叔的“惊魂一刻”,正是筱溪街道贡兴路二段道路交通问题的真实写照。这段双向车道间的绿化带,原本是为了美化环境、隔离车流,却因斑马线设置较远,成了居民横穿马路的“捷径”,也成了交通安全的一大隐患。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9月2日,筱溪街道依托“有事来协商”平台,组织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协商会——不是“你说我听”,而是“大家一起来商量”。区政协委员、区住建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社区干部、居民代表齐聚一堂,你一言我一语,围绕“要不要设隔离带”“设在哪里”“怎么管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去年光是绿化带修补就花了不小一笔钱,更别说还出了好几起小事故。”社区干部一句大实话,道出了问题的紧迫性。而街道前期组织的现场调研,更是让与会人员对道路现状、人车流线有了直观了解,为协商打下了扎实基础。
这场协商会,不是“走过场”,而是“动真格”。大家从安全、便利、美观三个维度出发,逐步形成了共识:要在绿化带中间增设隔离栏,既阻止横穿,又保留绿化功能;同时优化斑马线位置,加装提示牌和反光标识,提升夜间安全性;还要明确后续管护责任,避免“建而不管、管而不护”。
区住建局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代表现场回应:“我们会把大家的建议带回去深入研究,尽快报批,推动项目落地。”筱溪街道负责人也承诺:“接下来还会联合交警等部门进一步优化方案,做好群众解释和宣传引导工作。”
一场协商会,不仅解决了“路该怎么改”的问题,更展现了基层治理的“筱溪智慧”——用“协商”代替“指令”,用“共识”推动“共治”,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正实现“我的社区我做主”。
“有事来协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机制、一种态度、一种能力。筱溪街道通过这种方式,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摆在桌面上、放在心坎上、落在行动上,让协商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下一步,筱溪街道将继续深化“有事来协商”工作机制,聚焦更多民生小事、难事、实事,推动“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走深走实,让辖区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效能,让居民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条“暖心带”,不仅隔离了车流,更连接了民心。筱溪街道用一场协商会告诉我们:基层治理,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手共进、暖心同行。
编辑:钟林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