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武汉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凉山州西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26名听障少年,凭借着充满力量美感和极具民族特色的男子群舞《太阳之子》,从全国152个精彩节目中突围,一举斩获舞蹈类“特等奖”(特等类节目)。
这枚沉甸甸的荣誉,不仅为四川残疾人舞蹈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让大凉山深处那束穿透无声世界的光芒,惊艳了全国。
磨砺——破茧之始 梦想萌芽
创作之路从不是坦途。
舞蹈《太阳之子》的创作灵感,深深扎根于彝族对太阳的虔诚崇拜之中。26名少年多是一级听障,又从小生活在凉山山区,既无舞蹈基础,更难理解抽象的艺术表达——沟通的屏障,如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舞蹈主旨的抽象性更似一团迷雾,让他们在理解与表达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为让孩子们触摸到舞蹈的灵魂,指导老师们创新性地采用了“触觉训练法”:让孩子们将手心贴在地板或音响上,感受那有节奏的脉动;通过肩头被拍打时力度的轻重缓急,感知旋律的快慢起伏。复杂动作被拆解成无数碎片,老师们用手语“抠细节”——哪里该柔如春风拂过,哪里该刚似磐石屹立,都要反复示范、逐点突破。
4名指挥老师更是全身心投入,他们就像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紧密咬合。反复校准节拍,确保舞台指挥精准同步,共同推动着舞蹈的完美呈现。“练第二个动作时,第一个又容易忘记,一个动作常常需要数天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老师刘富祥说道。
枯燥的重复让最初的热情渐渐冷却,孩子们闹过情绪、想过放弃。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积极安抚孩子们的情绪,用小奖励激励着孩子们努力训练。参演演员沙史华通过手语坚定地表示:“虽然训练很累,但我会像坚韧的松柏一样坚持下去,我想在舞台上发光。”
汗水终没白流。《太阳之子》先在凉山州首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上拔得头筹,为走出大山埋下第一颗希望的种子。
展翅——崭露头角 信心倍增
带着州赛的荣光,这群少年向着更广阔的天地飞去。
去年10月,在四川省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太阳之子》再次绽放,这群听障少年再次以精彩绝伦的表现赢得了认可。他们用肢体诉说着对太阳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最终捧回 “精品作品奖”。
这次获奖不仅是对孩子们舞蹈的肯定,更给了孩子们一束强光:原来无声的世界里,也能跳出震撼人心的舞步。
从学校操场到州内小舞台,再到省内大剧场,空间在变大,观众在变多,孩子们在压力中拔节生长——就像破土的幼苗,在风雨里把根扎得更深。每一次排练、每一场演出,都让梦想的翅膀更坚实。他们像一群勇敢的雏鹰,在艺术的天空里反复振翅,为冲击全国舞台积攒着力量。
绽放——荣耀加身 未来可期
今年的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吸引了32个省级代表队、2075名演职人员同台竞技。
带着参加省州比赛获得的荣耀与自信,《太阳之子》登上了全国性舞台。
舞台上,灯光亮起的瞬间,少年们仿佛变了个人。他们眼神坚定,像高原上的太阳一样炽热;动作整齐划一。特意设计的几声呐喊短促而有力,像从灵魂深处冲出的惊雷,瞬间点燃全场。
没人知道,为这几分钟的绽放,台下 4 名指挥老师的手势已校准过千百次;没人看到,孩子们对着镜子练眼神到酸涩,对着视频抠动作到深夜,膝盖上的淤青消了又肿,血痂叠着血痂。
“每个手势都承载着文化图腾,我们要做到最好。”该校副校长刘玲君的话语里满是执着。过去一年多,无论严寒酷暑,孩子们的练习从不懈怠。从最初手掌磨出血泡、手臂抖得握不住鼓槌,到如今能把重达四五斤的太阳鼓舞得灵动,他们用老茧和伤痕,用汗水和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最终,《太阳之子》以无可争议的表现摘得 “特等奖”。那一刻,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荣光。
对孩子们来说,武汉之行是一场新世界的启蒙:第一次出川、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和全国的伙伴交流……当老师把 “以为是专业舞团” 的网友评论翻给他们看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这束从大凉山升起的 “太阳之光”,从来不止于一个奖杯。26 名听障少年用舞姿证明:无声的世界里,生命依然可以热烈燃烧;特殊的身体里,梦想照样能冲破云霄。
他们的故事,是给所有特殊孩子的礼物——原来障碍挡不住热爱,努力能让平凡发光。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孔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