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在四川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五组,群山环抱之中,一株其貌不扬的花椒树静立于此,红得发紫的果实掩映在斑驳的枝头。
它看似普通,树龄却已跨越两个世纪——150余年。雅安境内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有16000余株,其中不乏树龄2700岁的红豆“树王”和1700岁的“桢楠王”。一株150岁的花椒树,能有多稀奇?
花椒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自然寿命通常只有30至50年。若以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9岁作比,这株古花椒树已相当于一位年逾300岁的老人,堪称花椒界“活化石”。
如今,它并未迟暮,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可产出20余斤麻香浓郁、品质卓越的鲜椒。
01 寻树
为了见证这株古树,记者抵达汉源后,便直奔清溪镇。在当地工作人员的联络下,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傅”答应带我们上山。
清溪镇
立秋刚过,清溪镇迎来一年中气味最浓郁的季节——花椒采收季,空气里弥漫着椒香。
车辆沿蜿蜒山路行至硬化路的尽头,正准备上山时我们被告知:前几天下雨,路被冲毁了,车子上不去。
得知我们来意是探访古树,热心的村民拍了拍摩托车后座,主动提出要载我们一程。
接下来的路,成了一段的“颠簸之旅”。摩托车在碎石山路上奋力前行,后轮不时地卷起石子,噼里啪啦地砸向四方,溅起一片烟尘。
就在全身骨骼要被颠散架的当口,摩托车在一个岔路口停下。在一片扬尘中,我们看到了早已守候在此的李光春——古树所有人李光全的邻居。因李光全的身体原因,这位皮肤黝黑的村民担任了我们通往古树的向导。
“车只能到这儿了。”李光春指了指面前陡峭的山坡,“大概需要20分钟。”
一边走,李光春一边向我们讲述这株花椒树的过往:“他(李光全)家从祖上就在管理这棵花椒树,这块地他爷爷种过,他爸爸种过,后来土地到户,村上就把这片花椒园分给了李光全。”
150年古花椒树
我们紧随李光春,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爬。山风裹挟着椒香,一路碎石陡坡,手表指针默默转动近30分钟,记者终于见到这株“活化石”——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高不过五米;老树的枝干虽不如其他古树粗壮,甚至显得有些“娇小”,但它的树皮却已斑驳皲裂。一个半世纪的风霜雨雪,都镌刻在这沧桑的纹理中。
古花椒树如今已被挂牌保护
从晚清到今日,它默默地伫立在这高山之上,无声的见证着。
这段艰辛的寻椒路,汉源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马乾林和同事,走了不下20趟。
02 守护
2022年,汉源县检察院在重庆观摩学习时了解到古树名木保护公益诉讼工作,马乾林和同事深受启发。汉源花椒种植历史上千年,县内花椒树成片,汉源县检察院计划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
但挑战随之而来,古花椒树在哪里?没有人知道答案。
没人知道,那就寻找!
马乾林带领团队耗时数月,走访清溪、皇木、宜东等多个乡镇,经过比对研究后,线索最终指向清溪镇同心村五组。通过走访村中长者、村干部、老干部,以及咨询县花椒产业发展局、县委宣传部等,最终在该村岩槽头(小地名)发现了两株濒危的百年古花椒树。
据李光全回忆,树龄较长的花椒树有三株,最老的一棵早已被砍。现存的两株中,一株的枝干被砍,所剩无几;另一株则遭虫蛀,空了半边。
保护刻不容缓。
2022年,检察院工作人员首次到李光全(中)家承包地内开展古树保护调查工作
2022年9月15日,马乾林带队冒雨探访,在李光全的承包地内首次确认了古花椒树的存在。经现场勘察,两棵古老的树木呈现明显历史痕迹。他立即将情况上报市检察院,并附照片佐证。
同年9月23日,市、县两级检察院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花椒产业发展中心等部门实地考证,并对两株古老的花椒树进行初步数据测量。随后,汉源县人民检察院向当地相关行政机关发出了检察建议,督促各部门联合履职,加强花椒古树的保护和管理。
同年10月9日,四川农业大学龚伟教授团队结合树木长势与李光全家族口述史(其爷爷出生前20年树已存在),科学判定树龄约150年。这一结论在后来的市县联席会议上得到认证。
李光全告诉记者:“我爷爷的父亲讲过,这两棵树在我爷爷出生前二十年就有了。爷爷74岁去世时,我才七八岁;我现在68岁,这样算下来,树龄肯定超过150年。”
在海拔2300多米的岩槽头,两株历经150年风雨的古花椒树重焕生机。
古花椒树保护前后对比(资料图)
为守护这些珍贵的“绿色活化石”,保护团队两年间跋山涉水20余次,为古树实施垒土固根、科学除虫、精准修枝等多项系统性保护工作。首次冬季修枝时,因枝条结冰被迫中断,有队员还因此染上风寒,但守护的决心从未动摇。他们巧妙垒筑透水石阶,既稳固根基,又保障根系透气需求。
150年古树结出的花椒
此后,李光全接受委托,负责日常巡护。这位68岁的守护者见证了成效:保护措施实施后第一年,古树产出的花椒以每斤500元的高价售出。
2023年8月,古花椒树果实进入成熟期,汉源县林业局启动一项关乎历史延续的工作——技术人员轻轻采摘下饱满的花椒和健康的枝条,分两条路径开启“生命备份”计划:种子用来培育遗传性状完整的新苗,延续古老的椒香血脉和种质资源;枝条通过嫁接试验与良种花椒杂交,利用现代园艺技术激发变异潜能。
种子破土而出,枝条向上舒展,它们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最原始的味觉记忆与文化基因。
03 回响
这两株逾150岁的古花椒树,是汉源迄今最古老的花椒树。在它们周围,还生长着至少30株树龄超过50年的老花椒树。
它们的长寿,与这片特殊的土地息息相关——不远处便是贡椒园遗址。
位于岩槽头的贡椒园遗址(资料图)
在海拔2300米的岩槽头,贡椒园独特的“二面绝壁二面墙”地形构成天然培养皿:
750米长的坡地呈50度倾斜,确保每棵花椒树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20—30米高的天然裸岩绝壁形成立体风障对冬季冷风进行阻挡,缩小昼夜温差,形成天然温室;
页岩风化形成的砂质壤士,完美解决花椒“怕积水又需保湿”的矛盾需求。
这种“日照足、温差小、排水畅、避风寒”的四重优势,使园内花椒生长周期较平原地区延长20天,更利于风味物质积累。
据史料记载,贡椒园自唐、宋、元、明、清五朝以来,经数十代椒农生生不息的精心管理,连续1000余年向历代皇宫进贡花椒,创下中国历史上进贡时间最长的纪录。同时,这片风土也为“汉源花椒”提纯创优最终成为“世界花椒之珍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1903年,花椒进贡制度废止,贡椒园成为当地豪门私产,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期,才被分配给当地村民。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片土地始终满种花椒,千年不绝地传承着汉源“贡椒”的品牌与风味。
如今,那抹穿越时空的麻香,依旧随着清溪山间的风,飘向更远的远方。
编辑:孔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