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久违的工伤赔偿调解协议终于落笔签字,当事人宋某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声音颤抖:“本以为要打一场没尽头的持久战,没想到你们多方联手,硬是帮我跑完了这场‘马拉松’!太感谢了!”
这场历时数月的维权拉锯战始于2024年9月19日天色未明的清晨,宋某骑摩托车途经贡井区旭川中学门前施工路段时不慎摔倒,全身多处受伤,然而,围绕事故责任是否主要在于宋某本人,宋某和所在公司各执一词,工伤认定工作就此陷入僵局,维权路上,程序迷宫与责任争议如荆棘丛生,令宋某身心俱疲。
僵局如何打破?贡井区人社局迅速启动“人社+司法+法院”联动机制。人社部门实地踏勘事故现场,细致还原事发过程;司法部门同步介入,为宋某提供精准法律援助,剥茧抽丝般解读复杂法条;法院则提前把脉,聚焦核心争议点,为调解奠定坚实基础。三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实质性化解纠纷。
调解过程堪称攻坚克难。区人社局主动靠前、耐心释法,区法院采用“背对背沟通、面对面协商”调解策略,逐层消解双方对立情绪,历经三轮激烈而务实的磋商,最终促成双方在赔偿金额、支付方式等关键点上达成共识,这份来之不易的协议,经法院司法确认后获得了法律效力,为宋某的权益上了“法律保险”。
“此案成功化解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与协同发力。”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各自为战,如今我们无缝衔接,将工伤认定、法律救济与司法确认整合为一条高效通道。”区法院参与法官补充道:“提前介入指导,避免了程序空转,让正义提速,也节约了司法资源。”
这场工伤纠纷的圆满落幕,实现“一案解多结”:劳动者权益得到高效维护,企业法律风险得以稳妥化解,更避免了在行政诉讼与劳动仲裁程序间的反复消耗,其意义远超个案本身,为处理同类纠纷提供了可复制路径,彰显了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协同治理的强大效能。
当社会治理的多股力量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如齿轮般精密咬合,再复杂的僵局也终将被撬动。宋某案树起一个鲜明路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协同治理,正在把权益保障的“最后一公里”缩短为“零距离”。
采 写:孔 云 罗 菊
编辑:孔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