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的烟囱在灯光中静默,食物的香气在晚风中弥漫。霓虹灯亮起,音乐声流动,火锅与烧烤的诱人气息交织,一台关于旧工业与新业态的夜戏,正在巴中市巴州区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上演。
夜幕降临,市民们陆续涌入这个由老丝绸厂改造而成的园区,开启丰富多姿的夜生活。
“以前这里是荒废的厂房,晚上黑漆漆一片。现在成了周边最热闹的地方,我们几乎每天吃完饭都来逛。”市民张先生坐在园区广场的休息座椅上,身后是川流不息的人潮。
这一切的蜕变,始于一场对工业遗存的精心唤醒。
光影让老丝绸厂留下的烟囱水塔焕新颜
工业遗迹巧妙保留 历史新生焕光彩
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的前身是巴中丝绸厂,随着历史进程淹没在时代洪流中,这片占地65亩的工业遗产位于巴城南坝片区,曾沉寂多年。
2023年,巴州区委区政府基于老丝绸厂遗存工业空间,围绕“一心、三轴、多节点”的文旅布局,推进园区全面升级改造,将这片区域打造成集特色商业、数字科技、艺术演艺、文创博览、非遗展示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多元智慧文化园区。
改造过程中,大量工业遗迹得以保留,高大的烟囱、坚固的水塔、老锅炉房设备,以及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砖墙与工具。这些工业元素与现代艺术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时空对话。
“我们不是在抹去历史,而是让历史焕发新生。”巴中市巴城记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友志介绍,通过科技与技术手段安装投影设备,这些老建筑在夜晚展现出全新面貌。
巴河夜游
技术赋能更延伸至传统空间之外。园区旁,“巴山夜语”智慧文旅项目在18公里沿河两岸打造10余处声光电影景点,配套水上巴士,培育“巴河夜经济新场景”。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的灯光在夜色中连点成片,与巴河两岸的夜游光影交相辉映。
霓虹点亮不夜城 多元业态聚人气
盛夏,华灯初上时便是园区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巴州馆展示地方文化,无人机研学吸引科技爱好者,VR体验馆前排起长队,汉服体验、围炉煮茶、儿童游乐区等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市民在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拍照
据了解,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目前入驻商家52家,涵盖航空航天体验、无人机研学、数字影院等业态,形成“文化+商业+科技”的综合消费场景。
餐饮区无疑是夜间活力的焦点。火锅店热气腾腾,烧烤摊香气四溢,特色小吃店挤满食客。火锅正酣,演出正浓,这里已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游客体验巴中当地生活的窗口。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累计接待游客量已突破7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稳定在7000人以上,高峰时日接待量更可达约2万人次。
巴城大舞台上市民正在表演
但巴城记忆的夜经济魅力远不止于美食与购物,丰富的活动更是揽客法宝。每周二至周日晚上七点半,“巴城大舞台”的音乐声准时响彻园区。激情四溢的歌曲演唱让人跟着节奏尽情摇摆,热情似火的舞蹈表演带大家感受夏日的无限活力。
“园区每天晚上都有表演,活动形式不断变化。”李友志介绍,除天气原因和特殊日期外,演出几乎从不间断。这种线上线下全民参与的活动形式为园区聚集了人气,起到很好的引流效果。
未来,园区还计划引入更多文化体验活动,比如非遗技艺现场展示、文创设计大赛等,进一步丰富夜游内容,提升游客体验。
巴城记忆夜市街区
创新模式强辐射 全域联动绘新图
巴城记忆的夜经济繁荣,正是巴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而其成功并非孤例。巴州区商务局副局长文勇表示,截至目前,巴州区已推动巴人广场-草坝街传统商圈焕新,融入“九井十八街”文化记忆打造特色街巷;引导容邦万达、王府井购物中心延长营业时间,发展24小时便利业态,推出“夜购巴州”专属优惠;培育南湾国际、半边街等特色美食街区,以及乡瓣童年等新兴消费场景,满足全时段、多元化消费需求。
潮汐摊位一老板向顾客提供餐食
“这是我在这里摆摊的第二个夏天了,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是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小伏在南湾国际广场经营着一个手打柠檬茶的潮汐摊位,据她观察,支撑起这一时间段的消费热潮的,还有广场上的儿童游乐场、游泳健身馆、购物商超、KTV、电影院等场所。“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南湾国际广场成为巴城重要的夜间消费场景。”
“夜经济已成为拉动巴城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文勇表示,巴州区将继续以“幸福生活八大工程”为统领,深化商文旅体融合,聚焦夜游、夜市、夜购,大力发展夜经济,着力构建“烟火巴州·不夜巴城”新图景,不断释放消费新动能。
编辑:李惠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