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鸭子河畔,三星堆博物馆静静伫立,诉说着古蜀文明的神秘与辉煌,持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考察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并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出要求。
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两年来,三星堆博物馆在遗址保护、文物修复、文化传播等方面不断实践探索,让古蜀文明绽放出了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着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精彩篇章。
四千年瑰宝“焕新” 绽放出新时代华彩(图1)
沐浴在阳光中的三星堆博物馆。周乐鹏 摄
人气“爆棚” 文旅融合释放强劲活力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自2023年7月27日试运行以来,迅速成为文旅“顶流”,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数据显示,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全年接待游客599.36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3.3亿元,成为四川文旅的“超级入口”。
“三星堆的热度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说,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成为中华文明和古蜀文明对外宣传的绝佳窗口。
走进新馆展厅,宽敞明亮的空间令人眼前一亮。青铜纵目面具在聚光灯下展露真容,凸眼巨耳透着神秘庄严;通天神树的枝桠间,金乌与游龙仿佛即将腾跃;金杖静静躺在展柜中,鱼、鸟、人头像图案线条流畅,历经千年依然金光闪耀……
馆内展陈共分为“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部分,采用丰富的文物组合和视觉、听觉等多种表现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展示三星堆遗址的前世今生。
站在青铜大立人像旁,快门声、低语声、由衷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作为镇馆之宝,高达2.62米的青铜巨人,在精心设计的聚光灯下显得冷峻而威严。来自成都的赵女士感叹:“新馆的空间更开阔了,文物陈列更震撼,感觉这两年真是大变样了!”
通过实施“文旅融合+产业升级+全域联动”策略,德阳市积极推动三星堆从单一博物馆游览向沉浸式文旅目的地转变,从单一景点向全域旅游核心引擎转变。规划投资约130亿元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以鸭子河生态带、三星堆博物馆和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打造集文化体验、演艺娱乐、主题游乐、创意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消费,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领略三星堆文化魅力,当地围绕“三星堆+”做足了文章,塑造了以三星堆新年大典、三星堆火锅文化节为代表的三星堆IP系列活动,推出了“三星堆+乡野漫游”“三星堆+体育休闲”“三星堆+研学体验”“三星堆+特色美食”等精品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体验,构建起多元化文旅生态。
四千年瑰宝“焕新” 绽放出新时代华彩(图2)
VR体验让游客零距离感受古蜀文明。 德阳传媒记者 付帅 摄
硬件焕新 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以“三星伴月”为设计灵感,建筑面积达5.44万平方米,是目前西南地区建成的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馆内展柜、展台全面提升,为文物展示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环境。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新出土文物,三星堆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10多家单位,针对青铜器、象牙等文物进行专业处理,让这些珍贵文物得以妥善保存和修复。
“采用科技手段修复展示文物,让新出土文物能更快地和观众见面,通过三维数据扫描、数字模拟复原、3D打印等技术,让观众能同时看到文物原始状态和修复后的样貌;利用多媒体展示文物修复过程,以及‘寻觅三星堆’VR展览,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考古发掘场景。”余健介绍道。
这些科技赋能的保护与展示方式,不仅提升了文物保护的专业性与精准度,也为公众打开了了解文物背后故事的新窗口。
三星堆遗址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肖灿表示,两年来,博物馆秉持保护和利用展示双并行的理念,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工作。2024年,三星堆作为唯一的大遗址,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并获授牌,同时以世界遗产标准持续提升保护和展示工作。
“在保护探索方面,我们积极开展多学科、多平台、多团队合作。三星堆遗址目前已和敦煌研究院开展合作,在南方潮湿环境下对遗址东城墙做了保护示范段,积累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配合考古部门取得了一系列考古新成果。”他说。
两年时间里,总书记的深切期许在三星堆落地生根。“我们时刻铭记总书记的嘱托,这两年里,我们已经完成了4000多件各类青铜器、金属器以及金器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时,在对外交流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研究、阐释以及活化利用。”余健说,通过这些措施,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实现了“更上一层楼”。
四千年瑰宝“焕新” 绽放出新时代华彩(图3)
三星堆文创大受游客欢迎。 德阳传媒记者 付帅 摄
文化传承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随着三星堆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相互影响。以玉有领璧为例,作为商代晚期的典型玉器,在河南殷墟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三星堆遗址均有出土,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此外,这种器物在越南北部的冯原文化义立遗址中也有出土,对于认识、研究三星堆文化的辐射范围、去向等具有重要意义。
“玉有领璧是一种礼器,在殷墟和三星堆都有出土,不仅体现了两地技术层面的交流影响,也反映了在礼制文化上的认同,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实证。”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表示。
文明的影响和交流,在新时代谱写着新的篇章。两年来,三星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通过多种形式鲜活生动地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友谊桥梁。
这段时间,由希腊文化部、三星堆博物馆、良渚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古希腊的旅程——希腊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展”正在三星堆展出。“近两年来,三星堆在全球文明交流领域成效显著,先后举办了3个临展和1个专题展,还与布达拉宫合作举办了世界遗产专题展。”肖灿说。三星堆还在巴黎、纽约、卡塔尔、埃及等10个国家推出数字展和专题展,极大地拓展了国际影响力,同时通过国内外媒体推广三星堆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互鉴。
与此同时,精品文创不断“破圈”。走进博物馆文创区,以青铜面具为原型的盲盒、融合川剧变脸的冰箱贴等琳琅满目,还有极具创意的“金面罩人头像”香草冰激凌等。这些文创产品让沉睡千年的文化遗产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也为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两年来,三星堆博物馆文创发展势头迅猛,销售总额突破3个亿,文创空间成为博物馆真正的‘最后一个展厅’。”三星堆博物馆文化产业部部长林维透露,目前他们已开发3000余种文创产品,特别是近两年来新增了1200多种。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三星堆文创在文旅市场中的显著性和美誉度,开发更多可视化、可感知的产品如VR、餐饮(茶歇、咖啡),增加演艺活态化街区、研学、民宿酒店等,扩展文化发展空间。
如今,在这片文明浸润的土地上,探索仍在继续:考古人员顶着烈日,在遗址中探寻深埋地层的文明密语;研究人员埋首文献与实物,持续破译尘封的历史密码,勾勒出更鲜活的古蜀图景;博物馆工作者精心策划每一场展览,让古老文明走出时光深处;游客驻足文物前,邂逅那些穿越千年的瑰宝,感受历史“活”起来的脉动…… 正是这一个个瞬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始终为今天的人们提供着精神滋养与前行动力。
编辑:李惠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