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当太阳高悬,大暑到来,预示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来临。
在中国传统的农历体系中,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标志,而大暑恰恰是反映夏季高温的一个关键节点。大暑,指炎热之极。 在古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节气,大暑标志着太阳到达黄经120°。这个时期,气温最高,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也是人们避暑养生的关键时期。
大暑三候:
按照我国古代的物候学,大暑被分为三个阶段,又称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世上萤火虫约有两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见萤火虫从腐草中飞起,误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化生,好似一群精灵翩翩起舞,恍若仙境。
二候土润溽暑。《礼记·月令》中言“土润溽暑”,即土壤浸润,空气湿热。大暑的湿热正好润泽土地,土壤喝饱了水,使得作物疯长。
三候大雨时行。这个时节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使得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虽猝不及防,但却能给人们带来沁凉。
大暑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经历高温酷热的天气,同时这也是雷暴、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被称为“湿热交蒸”,即高温伴随着高湿度。
制 作:李惠玲
编辑:李惠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