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综合 基层

央媒看四川丨“生活污水可以浇花了”——四川丹棱探索农村“厕污共治”新模式

2025-06-23 14:18 农民日报

0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谈及村里的厕所,四川省丹棱县齐乐镇梅湾村党委书记雷行建仍记得流传已久的顺口溜,那些“脏乱差”的场景也一股脑浮现出来。“现在都装上了新厕所,按下按钮就能冲水,干干净净、美观方便,比以前强多咯。”雷行建话锋一转,言语中尽是欣慰,改厕以来村里真是大变样了!

这背后,是丹棱县“厕污共治”新模式的长期探索和执着实践:将农村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相结合,实现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的协同治理,从而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治理质效。2024年该模式入选全国乡村建设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其经验成果正向全国推广。

丹棱的农村改厕如何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又如何被纳入其中?以“厕污共治”为原点,村子里还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记者深入丹棱县一探究竟。


厕所改造标准化


随意走进梅湾村的一户农家小院,传统旱厕都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明亮的独立卫生间。白墙灰瓦、简单大方,室内铺设的防滑地砖光洁如新,冲水马桶、陶瓷洗手台等设施一应俱全,让人彻底改变了对农村“如厕”这件事的刻板印象。这场由内而外的蜕变,正源于2018年丹棱县开展的“厕所革命”。

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丹棱县境内山区、丘陵、平坝各占三分之一,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分散农户的居住特点,使得当地长期面临农村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布局难、收集难、处理难”的治理困境。为此,从2018年起丹棱县就确立了“规划先行、整体提升、监管并用、长效运行”的工作思路,通过“四个一批”(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放一批)改造方案,尝试在推进高标准改厕的同时,创造性地将旧粪坑、旧沼气池改造为三格化粪池,并配套建设管网系统,以此实现“厕污共治”的最终目标。

“在改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五有五无’的标准。”县生态环境局农村自然生态股股长蒋汉勇熟悉每个新改造厕所的细节,“要做到有门、有顶、有水箱、有便池、有洗手盆,无异味、无污垢、无垃圾、无杂物、无积水。同时,还严格要求厕所使用面积不得低于1.8平方米,确保每家每户都达到标准。”

雷行建站在自家新改造的厕所前感慨:“现在冬天上厕所再也不用往院子里跑了,村里还建设了污水管网,每户只出500元就能把污水接入主管网、流入处理站,再也不会出现污水横流的情况。”

在这个小院里,可以看到一根管道连入主管网,如毛细血管的末梢构建起全村的污水处理体系。“对于像梅湾村这样,距离污水管网2公里以内、聚居程度较高的城镇周边区域,我们充分发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效应。”丹棱中车水务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保障和综合管理部部长范佳俊介绍,“农户污水被纳管接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可以回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用途,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据了解,目前全县已建成15座污水处理厂(站),覆盖了9个集镇及5个聚居区的3000余户农村居民。

截至目前,丹棱县累计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50个村(社区),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4.2万户,实施“厕污共治”1.1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蹚出了一条丘陵地区农村“厕污共治”的特色之路。


粪污利用资源化


清晨的阳光洒在齐乐镇龙滩社区村民张丽珍家的小院里,她弯腰掀开院角的井盖,用瓢子舀出清水浇灌自己侍弄的花花草草。“以前这些生活污水倒在院里、路边,夏天异味特别大,如今这些水能用来浇花了,整个院子都清爽了。”

说起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蒋汉勇介绍:家里厨房、浴室产生的“灰水”,厕所产生的“黑水”,先进入格栅沉渣池过滤掉大颗粒杂质,随后流入调节池初步沉淀;经过隔油沉淀的水再进入厌氧发酵池,经过十余天的厌氧发酵降解有机物,随后流入沉淀池,变得清澈透明,可用来浇花、洒水抑尘。沉淀池中还安装了小型抽水泵,通过软管连接厕所,沉淀后的水还能用来冲厕,不用的水经湿地吸附后可以外排。



图为齐乐镇龙滩社区村民张丽珍正在打理院子。

“改厕过程中,化粪池改造政府补助了1000元,生态湿地系统补助了3500元,我们大概出了500元,剩下的都是自己投工投劳。”张丽珍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一开始觉得投入大,现在还是太划算了。不仅省下了水费,处理后的水用来浇花种菜,连肥料钱都省了不少。”

在丹棱县,像张丽珍家这样的改造并非个例。日前,丹棱县根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针对农户居住特点、生活需求等推出了三种差异化“厕污共治”方案:对于居住在相对分散地区的农户,通过改造旧粪坑、旧沼气池,新增人工湿地的方式,无害化处理生活用水和粪污“黑水”;而对于农户集中居住、常住30人以上的自然村聚居点,采取微动力“一体化”处理设施更加高效;对有施肥需求的农户,则实施就地消纳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既解决了污水处理的难题,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三格式化粪池、生态湿地池等1.5万余座,覆盖农户3万户,已建成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28套,受益农户2400余户。


管理维护常态化


在顺龙乡幸福村村民龚利华的院子里,龚利华正忙着接水管、启动水泵,从屋外的三格化粪池中抽取经过充分发酵的粪液。“现在浇果树都用这个水,化肥钱省了不说,果子长得更水灵。”他抚摸着枝头饱满的柑橘,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循环利用模式,让村里大部分农户已实现了“户用设施自主管、资源利用不出户”的效果。

如今在丹棱县,处理多余的粪污早已不是村民们的烦心事。“只要一个电话,抽粪车半天内准到。”龚利华指着自家墙上醒目的服务热线说,专业化的粪污转运队伍会将收集的粪污运往大型果园或集中处理池,实现资源化统一利用。

便利服务的背后,是丹棱县创新构建的“三位一体”管护体系,打造“农户+服务队+企业”的协同机制:农户负责日常维护,专业服务队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承担市场化运营。政府通过“财政奖补+有偿服务”的方式,建立起从建设、管护到资源化利用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村‘两委’还将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推行每月2元的众筹管护模式。”蒋汉勇告诉记者,这笔小小的投入汇聚成村级管护基金,专门用于管网维护和设备更新,实现了“小投入办大事”的民生效果。“‘县级补助+村民自筹’的资金筹措方式,既保障了设施长效运行,又培养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利于建立‘村民参与、建管并重’的长效治理管护机制。”蒋汉勇说。

数据显示,目前丹棱县已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55万座,粪污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每年可减少化肥使用450吨,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7.3万吨,真正走出了一条经济可行、生态友好的农村“厕污共治”新路径。




编辑:刘丽媛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0 www.gj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2087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3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1号 联系电话:0813-3315672 川公网安备 51030302000020号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3315672 邮箱:gjrm1209@163.com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 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