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邓荣获得了全国荣誉!”2025年1月,贡井街道传来好消息,专武干事邓荣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评为全国百名民兵军事训练优秀教练员。消息传来,领导和同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邓荣,着实不简单!”
从军16年,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荣立班集体三等功1次,被武警总部评为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退役安置4年多,多次在省军区、军分区群众性练兵比武中取得佳绩,20多年来,邓荣从普通士兵开始,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士兵突击”。
入伍——从军报国凌云志
邓荣出生在山东茌平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少年时,他在电视里看到人民子弟兵参加抗洪抢险的视频,深受感动,于是小小的他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投身军营的种子。
2003年,邓荣通过层层筛选,如愿应征入伍,带着一腔赤诚,来到离家1600公里的武警自贡支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新兵连的生活,枯燥又乏味,除了训练还是训练,但邓荣总是能在乏味的训练中找到自己的乐趣。邓荣小时候学过音乐,训练之余,他总是用爱好来调节情绪,也调动起战友们的积极性,就这样,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邓荣也来到了他当兵生涯的第一个抉择,退役还是继续当兵?
“我当然是想留下来的。”采访过程中,邓荣告诉记者,后来他鼓起勇气向领导表达了想要留下的意愿,因为出色的表现和踏实的性格,邓荣成功留在了军营。
当兵的第三年,邓荣因出色的表现当选了班长,也开始了他的带兵之旅,从带班训练到带新兵训练,再到参加教练员培训,邓荣一步一步从一个“小白”蜕变成“大拿”。
“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刚开始参加培训的时候对电脑一窍不通,光是学习电脑都用了半年多。”邓荣说,通过一步一步的摸索,终于解决了最恼火的技术问题。
服役16年,邓荣参加教练员比武8次,先后被武警自贡支队和武警四川总队评为“优秀教练员”。
“一开始入伍就是为了磨练自己,希望能在部队严格的环境中迅速成长,像当年电视里的人民子弟兵一样,报效国家和社会。”邓荣感慨地说,16年的军营生涯,总算不负初心。
退役安置——热血浇铸征兵关
军营中,一身戎装,奉献青春,保家卫国;退役安置后,一腔热血,投身武装事业,书写崭新人生篇章。
2020年9月,邓荣退役安置到贡井街道担任专武干事,16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像大山一样沉稳、忠诚、坚毅的性格,也为他后来扎根基层,埋头苦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得益于部队担任教练员的深厚经验,这位山东茌平的铁汉子,带着流淌在血液里的铮铮铁骨、顽强拼搏的精神,如今成为兵役征集、民兵训练、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工作的“多面手”。
2024年8月,街道办事处的空调嗡嗡作响,邓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张庭松”三个字,手指在征兵系统界面反复刷新,这个连续三次倒在新兵门槛前的青年,此刻正在上海虹桥机场打工。
“庭松,今年秋季征兵又开始了。”邓荣打通电话,耐心的给他讲解当年的征兵政策变化。张庭松电话中声音微微发抖:“荣哥,我都21了……”“21怎么了?”邓荣突然道,“只要心气在,年龄算什么!”
深夜的办公室灯火通明,邓荣帮张庭松整理着第四次应征材料,当这位屡败屡战的青年,在报名截止前两天找上邓荣的时候,他心里十分欣慰:“记住,军人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
9月役前教育基地里,邓荣特意把张庭松安排在一排一班,当这个三次落选的青年终于戴上“光荣入伍”绶带时,他的父亲颤抖着送来锦旗,邓荣却把锦旗挂在办公室的墙上:“这是给所有追梦青年的,只要他们敢来,我就奉陪到底!”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
2023年2月,嘹亮的口号响彻役前教育基地,队伍中一名叫张世杰的青年引起了邓荣的注意,16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的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到张世杰想通过应征入伍考军校,认为训练枯燥且无用的时候,邓荣将他带到了训练场。
“想要当军官?先过我这关!”邓荣的作训服被汗水浸透,“军校难道不训练!当年我参加教练员比武,白天带训练,晚上背教案,一天只睡4小时!”张世杰咬着牙完成第35个引体向上时,逐渐明白了邓荣的深意。
3月中旬,当火车汽笛鸣响,邓荣轻轻拍了拍张世杰的肩膀:“到了部队,好好训练!有困难随时联系我。”一年后,收到军校录取通知的瞬间,张世杰第一个拨通邓荣电话:“荣哥,我终于懂了你说的‘合格兵’是什么意思!”
退役老兵为新兵整理军装、佩戴红花时,他们传递的不仅是身份的延续,更是军魂的传承。退役安置以来,邓荣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应征青年,帮助所在街道28名青年实现了军旅梦。
练兵——淬火成钢铸铁军
送走新兵不久,邓荣的迷彩鞋已踩进民兵训练场的土地。迷彩服右臂的“民兵”臂章在晨光中发亮,他对着集合的队伍笑道:“昨天我带的是雏鹰,今天要练的是雄鹰——咱们民兵,可是藏兵于民的利剑!”
民兵亦兵亦民,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小推车、老扁担、地雷战、地道战,到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经济建设主战场,军事训练、抢险救灾、应急处突等任务中,处处有民兵奋不顾身、英勇向前的身影。
采访过程中,邓荣将记者带回了那个洪水弥漫的夏天。
“那是2020年8月17日,龙潭镇洪水漫过腰身。”邓荣回忆,刚退役安置回来的他同民兵队伍一起参加当时的抗洪抢险,当时,连续奋战不停的民兵们瘫坐在冲锋舟里,有人嘀咕:“又不是现役部队,这么拼图啥?”
邓荣听到后,一边背着受灾的群众转移,一边说:“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到处都是等待救命的受灾群众,多一秒就可以多救一个人的命,多挽救一个家庭,图啥?图对得起我们的一身军装!”
当他们救出瑟瑟发抖的老人时,邓荣突然唱起军歌,起初是嘶哑的独唱,渐渐变成震天的合唱。同行的民兵抹着眼泪说:“那刻突然明白,民兵的‘民’字前面,还顶着个‘兵’字!”
“立正!稍息!”“左脚向前一步,上体前倾按左膝、左肘左小臂的顺序着地……”贡井区民兵训练基地,共同基础课目训练正在进行,邓荣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参训民兵仔细聆听、认真练习,呈现出“比、学、赶、帮、超”的训练热潮。
“初到民兵队伍时,我是个新兵,有的是人不服气。”邓荣说,刚去担任民兵教练员的第一天,他的教练员权威就受到了挑战。
当时的“刺头儿”万烨超抱着膀子冷笑:“机关来的花瓶,懂什么叫实战?”邓荣径直走向训练场,把擒敌护具扔在地上:“来,挑你最拿手的比。”当万烨超的锁喉被反制在地时,邓荣伸手拉他:“我在武警总队比武时,见过能把擒敌拳打成舞蹈的‘老江湖’。”
此后的时间里,邓荣积极发挥自身军事教学优势,主动带领一批优秀民兵骨干研究军事教学理论及方法,通过不断训练和学习,他拟写教学笔记20余篇,总结教学理论及方法10余条,培养出了包括万烨超在内的十几名优秀教练员。
2024年全省精兵比武现场,当邓荣带着如今的好兄弟万烨超夺得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时,万烨超突然向邓荣敬礼:“以前觉得民兵是二线,现在敢说咱们是尖刀!”
年复一年,在邓荣的影响下,辖区民兵士气高昂,训练有素,展现出民兵队伍的活力和精气神。
“邓荣勤劳肯干,作风严谨,不仅会带兵,还在各项比武中勇争前列、勇担重任,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贡井区人武部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道。
多项荣誉在肩,邓荣始终不骄不躁,他说:“一声‘到’,一生‘到’,虽然退役安置了,但我还能从事热爱的武装工作,还能带兵,我会好好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继续立足武装工作岗位,为我区新时代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贡献力量。”
山河为证,军魂永驻。从青涩少年到带兵教头,变得是岗位称谓,不变的是那句刻在骨髓里的誓言——若有战,召必回!这位山东汉子用二十载春秋诠释:真正的军人,即便脱下军装,依然会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站成一道永不撤退的防线。
记者手记
铁血铸魂,本色如磐。在你我身边,还有无数个“邓荣”在乡村社区、工厂企业默默耕耘,他们褪下军装却不褪军魂,转换战场却不改初心,用汗水浇灌国防绿,用忠诚铸就强军梦,当自己走过熟悉的训练场,耳边响起熟悉的军号,这些扎根基层的身影正以永不退役的姿态,续写着新的荣光。
采 写:孔 云
编辑:刘丽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