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综合 基层

巴蜀非遗丨惊蛰还是“惊叫唤”?四川人无缝切换

2025-03-05 16:52 天府新视界

0

二十四节气里,惊蛰是唯一一个和声音直接相关的节气。“惊”指惊醒,是春雷的代指;“蛰”指还在冬眠蛰伏的虫蛇。春雷一响,惊动万物。春雷劈开四川上空,惊醒的不只是地底百虫,还有那些正在苏醒的四川人。

自然时序更迭至惊蛰,万物在沉默中蓄力,以破土之姿宣告不屈。“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惊蛰”为令,吹响春耕的号角,书写奋斗的新篇。



关于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阐释的:“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惊蛰是由雷声引起的,因此在传统二十四节气里,惊蛰日大家要“蒙鼓皮”。顾名思义,就是为鼓蒙上鼓皮以敲击。

《周礼》里面记载:“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人们认为,天上的雷是雷神击鼓形成的声音,人间模仿之,便能带来雨水,祛除害虫、野兽和病痛。天上的雷鸣、春天的温暖和万物生长都具象化为“鼓”这一实物。许多传承至今的民间鼓舞以及制鼓工艺,都与这种古老的以声音驱虫防疫和祈福有关。

在川东地区,当地人会在田埂上一边用手薅草,一边敲锣打鼓演唱,称为“薅草锣鼓”。2008年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被列入的还有汶川的羌族羊皮鼓舞。春耕之际的“祭山”活动上,大家击鼓而舞,以求祛除疫病,祭祀万物。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图据宣汉县委宣传部

比起鼓舞,制鼓则更为繁琐,从鼓圈到鼓膜,最后再到关键的蒙鼓皮。鼓皮要张弛一致,厚薄均匀,这样制出来的鼓,音色更为动人。但因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类似的古老鼓舞传统,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险,亟需保护。

如果不借助鼓声,也可以靠“吼”。惊蛰前后,有种茶传统的区域也会在这一天“喊山”。2023年,蒙顶山就举行了惊蛰祭茶的活动,雅安百姓有句谚语:“惊蛰过,茶脱壳。”要通过“吼”和“喊”的方式驱走害虫,让当年的茶叶有个好收成。


在四川,春天的万物复苏,真得从惊蛰前后算起。这几天,桃花开了,黄鹂叫了,春雷把虫蛇喊醒了,自然也能喊醒那些因为见不到太阳而蛰伏起来的四川人。

只要春风重回大地,太阳普照盆地,四川人就能把“惊蛰”过成“惊叫唤”。不管是西边的浣花溪还是东边的龙泉驿,通通“人满为患”。太阳好,盖碗茶也能推杯换盏,碰撞出腾腾热气。喝茶声、游春声、川剧锣鼓声、火锅的沸腾……一声雷响听得号令,第二天的太阳坝一定都“长”满了四川人。

当然,我们也能在“惊叫唤”和“惊蛰”中无缝切换。惊蛰节气到,梨儿卖得俏。惊蛰习俗要吃梨,因为“梨”通“离”,寓意远离疾病。在四川街头,梨能成为茶客们杯子里的润喉糖水,也能成为老饕们吃完火锅的餐后果盘。

而在四川许多农村地区,还保留有很可爱的习惯,名为“压惊枝”:在果树枝干上放上石头,给它们压压惊,避免被雷声“吓”到,让果树少掉花、多结果,表达着人们对丰收的美好期盼。

可以说在四川,惊蛰的声音是自然现象,是农耕时令,也是春意盎然的生动鲜活。



春耕春播、管护施肥……寒冷的冬季终于过去,四川的农事至惊蛰节气,真正忙碌了起来。古老的农业时令体现生命智慧:越是寒冬腊月,越要将根系扎向更深的地底。待到春暖花开时,蓄力而发,狠狠生长。

惊蛰时节往往与二月初二龙抬头接近,这种文化哲学的内涵,正是来自雷声和龙吟。惊蛰的春雷被视为“天鼓”,震醒万物;龙抬头借“龙”这一司雨神兽的苏醒,象征润泽大地。从“潜龙勿用”到“见龙在田”,惊蛰正是奋发向上的好时节。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既是形容农事的繁忙,也是奋力赶路的回响。惊蛰的雷声是自然界真实的声音,也是催人奋进不断觉醒的文化之声。

惊蛰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自然界里的每一帧画面,也都在诉说冲破桎梏与生生不息的壮美。

图片图片



本期话题

今日惊蛰,你有何安排?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徐语杨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编辑:刘丽媛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0 www.gj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2087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3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1号 联系电话:0813-3315672 川公网安备 51030302000020号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3315672 邮箱:gjrm1209@163.com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 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