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短剧若要“久长时”,在流量泡沫戳破后,直抵人心的创作与品质,才是核心竞争力。
图片
经历过爆发、乱象丛生和规范化管理,“短剧热”不仅掀起碎片化娱乐新趋势,还打破了传统影视行业的格局。
过去一年,短剧风头无两。2024年初上线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作为现象级爆款,给尚在发育中的短剧行业注入强心剂。DataEye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而2024年电影市场全年票房为425亿元。现在,一切成为过去时。
短剧上热搜,已是半年前。2024年国庆节,微短剧“国庆档”推出近30部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引发巨大讨论。
曾风光无限,为何光速降温?短剧不适合在春节阖家团圆时观看、《哪吒2》来势太凶猛了、短剧“春节档”“国庆档”是伪概念……这些为短剧“档期”失势寻找的理由,略显牵强。究其原因,同质化现象在短剧行业尤其严重,“总裁”“归来”“独宠”成为标题热度词,加之“免费收看”已成主流模式,使大量作品在短剧海洋中存活更为艰难。短剧用户审美拔高,亟需更高质量内容。
图片
图片
短剧野蛮生长时期已经结束,精耕细作时代来临。反观整个短剧行业,不是不行了,而是更规范了。
高质量作品层出不穷,行业“卷”起来。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布局微短剧,“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出一系列精品,《我的归途有风》总播放量超2亿;“品质东方·微剧场”黄金时段正式开播,首批12部品质微短剧登陆大屏;第29届上海电视节期间举办了首届上海微短剧大会,白玉兰红毯也首次出现了微短剧主创阵容……精品短剧步入“全民时代”。
明星扎堆入局,成新卖点。周星驰、黄晓明、李若彤、刘晓庆……众多影视明星陆续转战微短剧,黄晓明出品的《一姐》上线24小时充值破千万;刘晓庆主演的首部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开机,打造中老年婚恋短宠;《开播!短剧季》等短剧综艺登上舞台,老戏骨现场带练短剧演员。速成式短剧演员被淘汰,小屏开始比拼硬核演技。
图片
短剧要想跳脱套路化,必须从“霸总、娇妻、重生”的小圈中走出来,拥抱多元叙事。
“短剧+”模式,拓宽新领域。过去一年,“四川造”微短剧爆款频出。《我的归途有风》用烟火气治愈都市焦虑;《关于我的祖宗是诸葛亮这件小事》用奇幻剧情讲述川蜀魅力;《子曰:拜师》用川剧技艺展现中外文化交流。可尝试与非遗、科技等垂直领域相结合,让短剧作为载体,为文化赋能,为科技护航,发挥更大能量。短剧虽短,却能创造长效传播力。
承载更厚重表达,成文化输出“轻骑兵”。《逃出大英博物馆》靠文化共鸣破圈;《中国奇谭》凭东方美学封神;国内首部AI全流程制作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一季,刚刚摘得“美国电影艺术奖金奖”。2024年,微短剧出海市场规模超过40亿美元。用多种爆款,撬动全球市场。
长期主义,是无论电影还是短剧都应信奉的圭臬。导演张艺谋说对电影解说短视频很无语,这个话题曾冲上热搜,让大家重新审视中国电影市场。而《哪吒2》交上的答卷,似乎又颠覆了这一说法。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说,《哪吒2》的成功是坚持“长期主义”的胜利,“我相信这次的成功对电影创作会有很大启发——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不好的产品。”内容为王,拼量拼速更拼质。
短剧行业的未来,不在于追逐数据与快消,而在于扎根内容的创新。毕竟,真正的“爽”,不该是套路刺激的多巴胺,而是文化共鸣带来的内啡肽。
图片
本期话题
什么样的短剧,你愿意追更?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 刘叶 雷蕴含 吴德玉
编辑:李惠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