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时节,五宝镇的秋马铃薯迎来了丰收盛景。
走进五宝镇王家村马铃薯种植基地,一垄垄土豆藤蔓整齐排列,村民们手持农具,弯腰劳作,随着人工的仔细挖掘,一个个外观饱满、色泽鲜亮、个头匀称的“金蛋蛋”,不断从地里翻滚而出,铺满了垄畦地头,绘就了一幅田间好“丰”景。
王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彭长明正在田间查看收成情况。据他介绍,今年王家村引进的新品种“希森4号”表现亮眼,平均亩产可达6000斤,按每斤1.6元的田间收购价计算,亩均产值将超万元。
“今年我们采用了新的种植模式,覆膜时用的是黑膜。”彭长明兴高采烈地说,“黑膜能保温、保肥、保湿,再加上天气配合,秋土豆免受了霜冻之害,亩产比往年增加了800-1200斤!”
在忙碌的采收队伍中,村民雷家梁动作娴熟地分拣着马铃薯。他笑着说:“我在这里务工,每天能挣80元,再加上自家种的土豆,年增收过万轻轻松松。”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今年的产量和收购价,自家5亩多秋马铃薯预计净赚2万多元。
“今天才收走了我的土豆,现在政策特别好,专合社给我们提供种子、技术,还包回收,我们只管种就能挣钱,年底还有集体经济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位种植马铃薯十年的“土专家”,见证了马铃薯从“填饱肚子”到“装满钱袋子”的巨大转变。
“我们和成都、重庆、湖北等地的鲜薯市场签订长期供货订单,也跟种植户签订了保护价回收合同,统一收购土豆,确保销售渠道畅通,村民的种植热情都很高。”彭长明告诉记者,目前村上采取“集体经济+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已带动全村像雷家梁一样的120余户村民种植土豆。
夕阳西下,满载马铃薯的货车驶向远方。这片曾经“冬闲”的土地,如今正通过一个个“金蛋蛋”的丰收奇迹,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据悉,五宝镇马铃薯产业年产值已突破上亿元,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1500元,为川南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我们正在推进1.3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未来将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五宝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品工程”,推动马铃薯产业逐步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把这片希望的田野耕耘得更加富饶。
(孔云)
编辑:钟林峰
责任编辑:李惠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