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发展数字乡村是数字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以信息化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涌现了许多数字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近日,四川省委网信办印发《四川省第四批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案例选编(2024)》,从综合建设、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乡村数字富民产业、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惠民服务、智慧美丽乡村、城乡数字融合发展等八个领域,遴选了59个优秀案例。
四川省委网信办信息化协调处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经验来自实践,总结才能推广,希望各地各部门多学习、多借鉴,将“小盆景”变成“大风景”。同时,在实践探索中多总结、多提炼,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奋力开创数字乡村建设新局面。
其中,我区《自贡市贡井区龙潭镇:“云端” 赋能基层治理“升级版”》成功入选乡村数字治理优秀案例。
图片
自贡市贡井区龙潭镇:“云端” 赋能基层治理“升级版”
一、 案例背景
龙潭镇是自贡市贡井区第二大建制镇和自贡市蔬菜核心产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近3万、常住人口超1.8万、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27.5%,其中重度精神病181人、五保低保1857人,此外还有大量从事蔬菜销售业务人群周期性入住,民事纠纷、领里纠纷等“小微矛盾”易发频发,居家养老、未成年关爱、特殊管护等“小微服务”"需求较多。2023年以来,龙潭镇聚焦更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开展矛盾纠纷和主动服务.上“云”,组建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总枢纽”,整合业务部门、驻镇单位、村社等,通过“大数据”+“铁脚板”+“信息库"+“清单制”,利用AI识别、数据分析等手段,构建“三能"“五化”、两互动”“352”工作模式,有效实现基层治理更精细化、智能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大数据”+“铁脚板”,织密问题矛盾“收集网”。建立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总枢纽”,整合雪亮工程、生态环境监测、水工程卫士等9领域可视化资源98个,与群众合建民用共享可视化资源506个,布置双向对话语音柱8个,实现“-一个平台、多个数据”,20分钟镇域内可视化巡逻全覆盖,以最快速度发现各类矛盾问题。在分析研判现实条件、群众分布等基础上,将全镇划分5大网格片区,设置民声信箱13个,周期性开展网格员巡逻全覆盖和民声信箱全收集,实现面对面、点对点各类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研发并推广数乡e村微信小程序,为群众提供便捷可及的问题反馈渠道,实现群众问题“掌上反馈”。通过数据赋能、线下排查、群众参与,完成镇域内各项问题矛盾由“被动收集”向“主动摸排”的转变。中心自运行以来,受理矛盾纠纷、法律服务、民生保障等群众问题2000余件、月均近200件。
(二)“清单制”+*责任制”,提高问题解决“精准度”。搭建“1个中心+N个部门+12个村(社)”的矛盾问题办理体系,实施矛 盾纠纷统- -收集、数据分析、精准流转、全程督导。由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对镇域内矛盾问题进行汇总形成“信息库”,借用大数据平台细化分析,按照业务类型、群众诉求、问题原因等,精准流转到业务部门、驻镇单位、行政村(社区)进行独立承办或者联合办理。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按照定人、定责、定时、定事“四定”原则进行全流程督导,确保群众事情“有人办”“办得了”“能办好”。创新开展群众办理事项反向测评,通过“掌上平台”和电话回访,及时掌握群众满意度,形成正反意见闭环,让群众反馈矛盾纠纷“件件有着落”“事事能满意”。截至目前,群众矛盾解决满意度达95%以上。
(三)“大街区”+小触角”,夯实基层治理“强支撑”。以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为基础,整合便民服务中心、融合服务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集成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医疗卫生、便民服务、融合共享、应急救援等多项功能,推动数据共享、资源共用、 社会共治,打造化解群众矛盾、服务群众事项的“便民服务- -条街”。综合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和日常巡查反馈情况,形成全镇独居老人、留守儿童、低保五保等重点帮扶群体“数据库”,探索和推广“智能手环”“视频监管”等服务措施,形成为民服务“小触角”, 实现“- -网管护”一掌反馈”“马上服务”。利用AI识别、人脸抓拍等方式,更加准确识别重精患者等风险人群,进行风险提示、开展日常监护,确保各项风险能控可控。
三、典型经验和创新点
(一)数字赋能,矛盾纠纷变“被动收”为“主动查”。组建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整合9类可视化资源,合建共享可视化资源,自建双向对话语音柱,实现线上高效巡察。划分5大网格片区,设置民声信箱,有效帮助网格员排查收集问题。研发并推广数乡e村小程序,畅通群众“掌上”反映问题渠道。通过线上赋能线下、政府群众互动,实现问题纠纷“靠前摸排”“主动发现”。(二)清单督导,群众问题变“要我办”为“我要办”。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统揽问题、数据分析、发件办理,业务部门、驻镇单位、村(社)承办联办,实施“清单制”“督导制”,开展群众办理事项反向测评,重塑群众问题办理流程,推动承办单位和承办人主动作为。
(三) 系统集成,为民服务变“多个战线”为“-一个体系”。以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为基础,整合便民服务、融合服务、应急指挥等多个中心,集成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功能,打造化解矛 盾、服务群众“便民服务-条街”。建立重点帮扶群体“数据库”,探索和推广“智能手环”“视频监管”等,实现“掌上服务”。利用AI识别等方式,精准管理风险人群,确保各项风险能控可控。
编辑:程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