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贡井,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群,她们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也是孩子们的好老师,教他们绘画唱歌,更是孩子们的好“妈妈”,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她们有着一个温暖的称呼:“童伴妈妈”。
11月21日,四川省“童伴计划”专项培训会在成都召开,贡井街道蓆草田社区“童伴妈妈”许春蓉作为自贡市“童伴妈妈”代表在会上做交流发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许春蓉的世界,聆听她与社区儿童之间的暖心故事,感受那份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母爱”。
从一名普通的二胎妈妈 成为一群孩子的“妈妈”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许春蓉深知“母亲”这一角色的不易,但她也更懂得母亲对于孩子有多重要。
目前她所在蓆草田社区,共有189名未成年孩子,其中,留守儿童21名、困境儿童50名。
这些孩子,有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甚至早已失去了妈妈……但他们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妈妈”,那就是许春蓉。在这些孩子眼中,“许妈妈”就是他们幸福的港湾。
为了当好“童伴妈妈”这个角色,许春蓉走访入户摸清了社区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及家庭情况,并建立信息台账,时刻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如今,每逢假期,家长们都会放心地把小孩交给“许妈妈”。
许春蓉也越来越认识到,“童伴妈妈”对于自己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意味着牵挂和责任。
把每一个周末过成日常
每到“童伴之家”的开放时间,这里就是孩子的乐园,“童伴妈妈”许春蓉会在这里陪着孩子们度过充实又快乐的时光。
查看活动物资、检查音影设备、准备签到表……12月7日早上8点,许春蓉和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到“童伴之家”,为当天的活动做准备。
“许妈妈,许妈妈……”,8点30分,“童伴之家”迎来了第一批参加活动的孩子,许春蓉有条不紊的组织孩子们观看动画片,并交代志愿者看好孩子。
8点45分,授课老师到达,许春蓉向老师核对课堂内容。
9点,活动正式开始,许春蓉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时刻关注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的课堂表现。
11点,活动结束,许春蓉向孩子们派发纪念品,督促孩子们安全到家,打扫活动场地。
12点,许春蓉在家长群里一一核实孩子是否安全到家。
像12月7日这样的周末,许春蓉已经过成了日常,每周,许春蓉都会根据来的孩子设计活动:爱画画的孩子多就组织大家上绘画课,爱动手的孩子多就组织大家上编织课,爱学习的孩子多就组织大家上科普课。
“孩子们每次来童伴之家的时候都很开心,我想这就是‘童伴妈妈’的意义。”许春蓉说。
治愈孩子的时候也在被治愈
在一次走访过程中,一个叫轩轩的孩子引起了许春蓉的注意。
轩轩父母离异,只能跟着奶奶生活,而他的父亲在2023年又不幸患癌症去世,一连串的打击,让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轩轩时,他黯淡的眼神和沉默的模样,让我的心猛地一疼,那一刻,我暗暗发誓,无论如何都要帮助他走出阴影,重新绽放笑容。”许春蓉说。
轩轩是荣县的户口,他的奶奶对低保政策不够了解,一直认为异地户口不能办理低保,许春蓉将轩轩的情况向街道党工委、团工委汇报,并积极对接街道社事办,帮助轩轩提供相关资料,顺利为他申请了低保。
解决了生活问题,许春蓉开始注重轩轩的心理疏导,她每月为轩轩进行两次心理辅导,耐心倾听他的心声,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同时积极组织他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和寒暑假公益培训班,让他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逐渐找回自信。
渐渐地,轩轩走出阴霾,重新变得开朗大方起来,许春蓉明显感觉到轩轩内心的转变,孩子慢慢从开始时的爱答不理,到现在主动和她分享心里话,这让许春蓉感到十分开心。
成为“童伴妈妈”以来,许春蓉帮助过像轩轩这样孩子不止一个,看着孩子们点滴的变化,是许春蓉最欣慰的事,“对我来说,看着孩子们越来越好,比什么都开心,在帮助他们的时候我也在被他们治愈。”
许春蓉用自己的温暖靠近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她不仅把“童伴之家”变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也把自己变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妈妈”。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盏灯,用爱才能被点亮,看着自己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更让许春蓉坚定了自己做好“童伴妈妈”的决心。
“看着孩子们在我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我知道,我的付出是有意义的,我的爱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之中,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与源泉。”许春蓉动情地说,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在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土地上,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在她看来,“有家有爱有妈妈”,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承诺、一份责任、一份永恒的爱。
编辑:程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