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为什么科普在最近被“追着给名分”?

图片
四川科技馆里的小朋友们 图据四川科技馆公众号

“自豪感”和“有搞头”,两者并不冲突。科普人员“为爱发电”,面临着职称晋升难、职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评职称,也可被视为一种托底。


科普工作迎来了高光时刻,但需避开几个雷区:
不能让有心之人“钻空子”“打擦边球”,创新不能牺牲公平。科普职业是一个不太常见的职业,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万金油”“水货”,谨防有人为了规避其他竞争激烈的系列而转投此门,避免有失公允的情况发生。
实行的标准应当一致,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哗众取宠”。“10万+”虽然是一个评审标准,但不能“唯10万+论”,以免有人以“言过其实”的方式博眼球,影响科普作品的准确性。
要有开放包容的胸襟,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年的科普职称通过者绝大部分在体制内,但科普事业绝不应是体制内人才一起“分果果”。科普事业已经超越体制的藩篱,“一方天地”“海王弗兰克”“科学旅行号”“科学探索飞船”等科普大V的运营者动辄拥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应该让有传播力的科普红人也有机会分享科普职称改革的成果。但在开放的同时不能放任“16岁学生获评正高职称”这样的“李鬼”画皮,要把机会留给有真才实学的人。
两年145人获评科普职称,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图片
编辑:程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