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龙潭镇严守耕地红线,全面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确保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让“良田”回归“粮田”。
近日,记者走进龙潭镇团山村“园改耕”项目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映入眼帘。施工人员正忙着对果树进行清理,农业机械作业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将荒废的老果园土地进行深翻、平整、旋耕……为下一步种植做准备,昔日杂草丛生、一片萧条的撂荒地,如今正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片土地原先种植了耙耙柑,由于种植时间久远、疏于管理,果树日渐病老,土壤板结、肥力降低,出现了低产低效的情况。”团山村党支部书记林兵告诉记者,“通过‘园改耕’项目把低效果园改造为耕地,不仅可以解决‘非粮化’问题,增加耕地面积,还能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改造后的耕地要有造血功能,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为此,团山村通过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承包改造的土地,种植油菜、大豆、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
“一方面可以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经济联合社,每年有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村民也可以来打工,挣额外的收入。”林兵说。
团山村“园改耕”项目是龙潭镇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潭镇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现象,截至目前,龙潭镇耕地恢复面积已达1277.4亩。
接下来,龙潭镇将运用好耕地保护“加减乘除”法,千方百计增“加”耕地面积,最大程度“减”少土地低效耕作,充分释放耕地效益“乘”数效应,全面消“除”破坏耕地的因素,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难题,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产量只升不降,坚决守牢“三农”基本盘。
(孔云)
编辑:刘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