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宝,一座被时间垂青的小镇,这个被山川溺爱的地方,在光阴的洗礼中保留下民族文明,将传统风俗灌注于日常生活中。在漫长的岁月之中,五宝人用食物感知世界,也从食物中窥见过往,一碗家乡的味道是游子魂牵梦萦的故乡——五宝手工空心挂面,就是最好的体现。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近日,记者走进五宝手工空心挂面非遗工坊,探访五宝手工空心挂面的独特制作技艺,一碗空心挂面的味道,厚重悠远,仿佛藏着魅力五宝的温柔,也蕴含着故土的风霜……
一把挂面的记忆与温情
深秋,天气日渐转凉,又到一年“挂”面时。
走进五宝手工空心挂面非遗工坊,晾晒的挂面如瀑布般挂在3米多高的架子上,洁白、光滑、细若银丝,在阳光的照耀下,颇为壮观。
空心挂面的原料只有面粉和盐,但是一把正宗的空心挂面,必须具有条细心空、面页匀称、手感光润、干而无皱、直而不折、久煮不煳、光筋爽口等特点。因此,赋予挂面诸多优点的关键,在其制作技艺。
在五宝,提到空心挂面,大家都知道刘立涌。刘立涌是五宝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对于挂面制作,每一个步骤他都烂熟于心。
“制作一把空心挂面,前后需要20几个小时,经历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条、上竹、扑粉、晒面等24道纯手工工序,才能完成缕缕细丝、入口弹牙的手工挂面。”近日,在五宝手工空心挂面非遗工坊生产车间忙着指导工人干活的他同记者聊起了空心挂面的制作流程。
第一天下午5点左右,非遗工坊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就要开始和面了。“和面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和其他面食的制作一样,和面讲究‘盆光、面光、手光’;与其他面食不太一样的是,做五宝手工空心挂面,必须经过反复捶打,把面团和到‘瓷硬’,才能在反复拉伸后还保持不断,这也是空心挂面口感柔韧的秘密所在。”刘立涌说。
空心挂面,顾名思义,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空心”,但是那么细的挂面,怎么才能做成空心呢?最关键的秘诀在于反复地醒面、和面、拉扯、揉搓,让每条挂面的横切面都形成了针尖般的小孔,成品耐煮、入味、爽滑筋道,这就是五宝手工空心挂面的独特之处。
“最考验师傅手艺的步骤要数‘挂面’。”刘立涌告诉记者,“挂面”一般在次日上午10点左右进行,工人顺着面劲拉长,如果拉力不足,面拉不长;如果拉力过大,容易把面条拉断或拉伤,使后道工序无法进行,这全靠做面师傅多年积累的经验,一般人无法操作。
“因为受力不同的原因,挂完的面条中间一段最细,直径大概只有0.7-0.8毫米,称为‘腰面’,也是最标准的空心挂面。”刘立涌介绍。
挂面做好后,放在案板上切成5-8寸长的面段,经过分拣,把断条、过粗过细的条都拣出去后就可以包装了,每捆一斤、八两或半斤不等,刘立涌的非遗工坊制作的传统手工空心面,高端者一斤装能卖到近20元。
在简单的设施下,全凭手艺人口传心授,五宝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就这样代代流传了下来。
空心挂面的实心产业路
一把小小的的挂面,如何靠它花式赚钱?又是如何在遭到拒绝后找到更大的市场,最高一斤卖出20元?
技艺需要传承、产业需要壮大,五宝手工空心挂面的未来,路在何方?
任何一个产业,想做大做强,几乎都要走标准化、品牌化的路子。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刘立涌把目光牢牢锁定在了全国各地,决心将五宝手工空心挂面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挂面质量参差不齐,挂面产能严重不足,甚至连密封的包装都没有……传统手工作坊的系列问题,让刘立涌找到了突破家庭作坊模式,走标准化、规模化挂面生产的新路子。
“闭门造车做不大产业,要想进入市场,就得贴近市场,用市场的高标准、高要求做好产品。”坚定了方向的刘立涌在今年建起了五宝手工空心挂面的生产车间,让五宝手工空心挂面正式进入了标准化生产阶段。
“以前我们只关注线下的销售,现在我们和网红达人建立了合作,通过直播带货把挂面卖向全国各地。”刘立涌说,通过线上的销售和宣传,不仅可以做大挂面产业,还能进一步提高五宝手工空心挂面的知名度,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项非遗,让这项技艺代代相传。
谈及五宝手工空心挂面未来的发展思路,刘立涌表示:“我们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不仅要将老祖宗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更要做好发展和创新,全力推进挂面产业做大做强。”
“妙在空心中,奇在手工处”。一把平平无奇的挂面,见证了五宝文化的百年传承,精工细作所赋予其的独特五宝味道,不但为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味蕾享受,也为当地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记者手记:都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机械化洪流之下,繁复的步骤、高昂的成本、有限的生产能力,都没有让以刘立涌为代表的老一代五宝手工空心挂面手艺人放弃对传统技艺的匠心坚守。五宝手工空心挂面制作的24道工序,每一道都凝结了他们的心血和对品质的追求,一根根细细的挂面,无缝地衔接着历史,书写着古往今来璀璨的文化,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坚守下,这份匠心定能薪火相传。(孔云)
编辑:钟林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