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推荐评议活动结果出炉,自贡市贡井区桥头镇增产村 “跛脚”村医黄永剑荣获基层卫士称号。
23年来,黄永剑行程约8万公里,共计出诊3000余次,救治患者8万人次;穿烂了上百双鞋、骑坏了3辆摩托车和1辆电瓶车……坚守在这方小天地,守护着全村人的健康,是黄永剑不变的初心。
身残志坚
苦学数载终成医者
1991年,刚满10岁的黄永剑突然感到一阵剧痛从腿部传来,继而全身发烧疼痛难忍,父母赶紧将其送往医院,后被诊断患化脓性髋关节炎和败血症,虽经治疗仍落下病根,被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
“当时挺难走出来的,其实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兵,保家卫国。”黄永剑回忆,从一个活泼好动、无忧无虑的少年到走路一瘸一拐的残疾人,黄永剑经历了人生剧变。也正因为此,他立志从医,去改变“农村地区医学不发达”的现状。
选择从医的另一个原因,则来自父亲的临终嘱托。黄永剑的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的高中生,自学中医的他擅长针灸、拔罐,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初中时期,他深受父亲的影响,让他意识到行医治病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为民服务的方式,从此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行医救人的种子。
2000年,黄永剑从自贡卫校(现为: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毕业,成为桥头镇卫生院的一名临聘人员。次年,经卫生院医生推荐,黄永剑顺利通过乡镇医疗系统统一考试,成为增产村卫生室的村医。他回忆道“当时,村卫生室条件简陋,共有4名村医,到现在就剩下我一个。”有的已经转行,有的开药房,只有他坚守到了现在。
这一留,便是23年。
无惧风雨
躬身乡村竭诚为民
黄永剑本就是桥头镇增产村人,大多数村民都是看着他长大的,因此往往都直呼他小名“黄剑”。几乎每家每户都存有黄永剑的电话,大凡小事总是第一个想到打给他。哪怕是手机、家电出了故障,风里雨里,黄永剑随叫随到。
他说:“村民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常常不把自己的慢性病当回事是现在基层卫生事业的一大困境。村里曾有一位50多岁的男性村民就是没把吃药放在心上,有一回停药半个月后就出现脑出血,最后不幸去世了。”
说起这些,黄永剑显得有点自责:“我后来一直在想,要是我把这些工作再做细点,盯到他们吃药,这样的意外或许可以避免。”因此,开展健康教育也成了黄永剑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他会不定期举行各种健康知识讲座,并通过微信推送或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增强大家的自我保健意识。“只有了解病人的情况,我才能随时跟进做好医治工作。”
如今,黄医生在村里早已家喻户晓,只要一提起他,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他是个好医生。”
村民赖大姐告诉记者:“我这条命是黄医生救回来的。”一个夏天,黄永剑通过电话得知村民赖大姐被蛇咬伤后,背起药箱就往她家赶。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黄永剑也顾不上那么多,拄着拐杖走山路,以最快的速度赶去。经过他的精心治疗,赖大姐痊愈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黄永剑用他的无私和敬业,赢得了增产村居民的信任和尊敬。他用青春诠释出什么是医者的使命,以凡人之躯守护着增产村的“健康路”。
争分夺秒
以己渡人诠释大爱
“全村户籍人口2348人,常住人口1700多人,其中糖尿病患者57人,高血压患者180人,当中又有17人血压常年不稳……”黄永剑的大脑如同一台电脑,什么时候上门诊疗,以及患者吃什么药,有哪些生活习惯,他都一清二楚。
外出看诊的时候,黄永剑早上7点就得出门,有些村民家里开车到不了,他就跛着脚一步步走路去。这些年,黄永剑跛着脚走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黄永剑成了一个不停歇的奔跑者。疫情之初,他每天上门入户,为18名居家隔离观察人员进行两次体温监测,观察他们的身体状况。有人问他“你不累吗?你是钢铁战士吗?”“在非常时期、危急时刻,没有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这就是黄永剑的铿锵誓言。
2008年,黄永剑入党了,从此他的肩上的责任不仅仅是看病治人,还有作为党员的担当。“只要村里需要我,我将尽心尽力、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冲锋在前!”
然而命运总是难以预料的。最近几年黄永剑的脚步越来越跛、走得越来越慢,还患上脑梗、股骨头坏死、荨麻疹等疾病。病情的顽固,给他的生活工作都带来许多不便。他说:“以前,我能背诵100位的圆周率,现在只能记到14、15位,而且特别容易忘事。”
现在,黄永剑的脊柱侧弯已经严重压迫心脏且无法手术,等待他的将是身体瘫痪。而他只能靠着止痛药和过敏药度日。尽管身患多疾,黄永剑却很乐观,“我虽然有残疾,又有病,但还是要把村里的病人照管起。”一面是恪守的医德,一面是身体带来的未知风险,他不曾退缩。
也许有一天,黄永剑的脚步会戛然而止。但他说:“能用我的时间,换回别人更多的时间,此生无憾。”
漫漫白衣路,少年追光时。从对前路的茫然无措,到以梦想为锚灯踏上白衣征程,黄永剑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从医誓言里的每一个字。
编辑:李惠玲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