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信任我,委以支书重任,我就要竭尽所能,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当选人大代表是群众的信任和期待,只有为群众代好言,为老百姓办实事,才对得起这个身份。”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他先后担任区人大代表8年,镇人大代表16年,先后获得区级优秀党支部书记、镇级优秀村主任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一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他就是五宝镇王家村支部书记——唐伯康。
作为村支部书记,他把“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谋划产业,亲力亲为抓发展。唐伯康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了找到产业发展路子,他坚持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马铃薯、花生、蚕丝等产业。
2003年,唐伯康结合退耕还林工作,挨家挨户推广桑树种植,鼓励村民养蚕增收。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理解也不支持,导致养蚕工作面临着重重阻力。但唐伯康没有气馁,他依然每天挨家挨户去给村民们做工作,讲政策,讲解养蚕的发展前景和对村庄发展的长远利益关系,他用真诚和真理去打动说服群众。每天晚上回到家,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一样不愿动,嘴巴也起满了燎泡,但是看到群众对他的支持和信任,看到养蚕的农户们开始有了收入,他从心底里感到开心。因为他始终牢记,他是一名党员,是一名人大代表,是政府和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过20年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王家村的桑树种植面积达300余亩,养蚕村民有100多户,年出栏7次、1400多张,蚕农户收入累计达490万元。
“让村民们富起来,口袋鼓起来,是我的职责所在。”唐伯康说,他觉得光是养蚕还不够,于是他开始推广“马铃薯+花生”轮作模式,带领村民连片种植“马铃薯+花生”近1000亩,牵头培育了省级专合社贡井区安捷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技术培训、产后加工等全程社会化服务,解决村民种植销售的后顾之忧。
2023年,王家村“马铃薯+花生”年产量约2650吨,农户亩均收入过万元,村民们的脸上可谓是笑开了颜。在他的带领下,王家村建基础、兴产业、强治理,先后荣获2022年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殊荣。
为了把代表工作融入到群众最关切、联系最密切的地方,唐伯康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并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他注重人才培育,积极打造党建微阵地,创新举办“田间微课堂”,以“供给式+互动式”的场景化方式,开展理论学习、农技知识讲授等,让村民们了解更多的农业技术,也让理论宣讲走“新”更走“心”。
同时,他依托五宝镇敬老院和王家村文明大礼堂,打造王家村“文明治理院落”,免费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议事协商的平台,还组建“银发”志愿服务队,协助院落长解决群众矛盾纠纷、整治美化人居环境等,实现了“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该院落还被评为2023年度明星院落。
为更好的了解社情民意,唐伯康长期奔走于村组之间,用脚步丈量着贴近群众的每一块土地,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老百姓把他这个人大代表真正当作自家人,有什么家长里短、内心话,都会毫无顾虑地找他倾诉。对群众反馈的问题,他都用心倾听,并一一记录下来,促进问题解决落实,做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在走访收集社情民意的过程中,当他了解到王家村垃圾收运体系不够健全,群众意见很大的问题,于是他向上申请垃圾清运车辆1辆,每天义务将村集中居住区的垃圾清运至指定地点,已义务清运垃圾超200吨。
为了解决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治理问题,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实施王家村聚居点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完善了村民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实现了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坚决守住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作为村支书,唐伯康始终脚踏实地、履职尽责,带领村“两委”班子,一心一意求发展、全心全意谋振兴,成为了村民交口称赞的好书记。作为人大代表,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心系民之关切,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精心谋事、潜心干事,成为了人民信赖、群众满意的好代表。
唐伯康用自己二十余载的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彰显村支部书记的责任担当。他表示,将继续带领村民一同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刘丽媛)
编辑:李惠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