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美民心畅,路通百业兴。乡村道路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大动脉”,也是关系农村群众便捷出行的重要保障。
近日,在桥头镇团结村以工代赈项目现场,身着“以工代赈”反光马甲的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施工,进行着平整路基和路基拓宽等工作,大家配合默契、分工明确,现场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
今年5月,桥头镇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在团结村开工建设,拟硬化村组道路5.8公里,加宽村组道路0.8公里,整治山坪塘6口,新建蓄水池10口,建设工期预计6个月。
据了解,团结村村民主要以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在建的这条路是团结村6组产业购销的重要通道,但是“晴通雨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出行及农产品的运输,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条路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产业运输和日常通行非常不方便。现在把这条路修好后,方便大家出行,让我们村民在经济上有较好的收益。”团结村党支部副书记龚勋忠介绍道。
为发挥“赈”的效益,确保“赈”的作用,桥头镇坚持按照“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的原则,采取“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模式,由村民委员会作业主,让村民自建、自管、自监,激发群众自主发展内生动力,确保务工群众劳有所值、劳有所获。
“村民的积极性很高,现在有150多人自愿报名,之后我们采取轮流上岗模式,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干到活,挣到钱。”龚勋忠说道。
村里的脱贫户贺普权长期务农,收入不稳定,也不高,自从得知村里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他便积极主动报名,参与到建设中。
“以工代赈让我们在家门口就挣到钱,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也能照顾到家里,很方便。而且修路我们自己也出了力,在质量上很放心。”谈到村里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好处,贺普权连连称赞。
在另一边,团结村6组蓄水池的施工现场,村民贺湖见正卖力地开凿着,“修蓄水池是村里的一件大好事,我们出点力是应该的,这座蓄水池修好,我们用水将更加方便,真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啊!”
据了解,这座新建的蓄水池蓄水量约100立方米,极大地方便了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解决了困扰村民的用水之痛。
近期天气炎热,团结村村委会还为参加以工代赈项目的村民准备了清凉茶、十滴水等消暑物资,并实施“早开工、早下工”的政策,避免村民中暑。
以工代赈,惠泽民生,铺就的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在贡井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条条产业道路、一口口蓄水池正承载着村民们的梦想与期望,通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采 写:李惠玲
编辑:李惠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