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这场关于“时间的赛跑”,每天都在贡井默默发生着,只为更好守护绚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贡井区五宝镇,当地有一项标志性的庆丰收民俗活动——舞草把龙(又称草靶龙)。相传,草把龙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宗时期民间干旱时的祈雨仪式上,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日前,根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安排,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执行团队再次来到贡井,继续对贡井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草编(草靶龙)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全方位记录。
“草把龙的扎制工艺非常复杂,整个过程要用到编、织、镶、绕、缠等十多种手法……”长枪短炮、多个机位,配合着灯光,聚焦于草编(草靶龙)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正宣身上。
2009年,“五宝草把龙”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编扎技艺,在叶氏家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到叶正宣老人手里已是第四代了。但放眼自贡,目前能完全熟练掌握草把龙编扎技艺和精髓的,仍只有叶老一人。
去年,78岁高龄的叶正宣还写下了近万字的《叶氏草把龙故事》,记录下了五宝草把龙的历史渊源、早期传承、编扎工艺以及收藏和保管等内容。“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非遗项目,可对我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叶正宣说,“在我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守护着它。”
所以,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据悉,执行团队将运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要记录传承人叶正宣的人生经历、学艺经历、对项目特点的掌握、创新和传承经历,以及草编(草靶龙)的渊源、传承、历史背景、人文背景、技艺特色和传承现状等,完整展现叶正宣本人及草编(草靶龙)制作的传统技艺魅力。
“经过拍摄,我们发现很多传承人一辈子专于做某一项技艺或工作,只知道埋头苦干,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技艺之上,对外反而非常低调,常常不为人所知。所以,这种记录对传承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回顾与总结。”拍摄团队的相关工作人员说到。
“此次记录工作,将完成代表性传承人文献片、综述片的记录拍摄工作和工作卷宗的整理、编辑、制作工作,将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叶正宣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我们将积极配合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记录采录工作如期完成。”(李惠玲)
编辑:刘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