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秀,70后本土作家,肢残三级,现为贡井区地方志办公室年鉴编辑,2022年当选为贡井区作协主席。自小学四年级在《自贡日报》副刊发表第一首小诗起,刘胜秀至今已发表约50万字的作品,先后推出作品集《残缺的美丽》和散文集《我们的爱情》。
第34个全国助残日前夕,刘胜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残疾人只是身体不便、功能受限,我们和健全人一样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同样向往美好生活。”她称自己和常人唯一的不同是“右腿短了25厘米”,因此要达成上述目标,需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力气。
不论是少年时的求学,成年后的工作和爱情,还是一直坚持的写作,刘胜秀都深受幼年时那场疾病的影响。
9岁那年,刘胜秀的右腿患化脓性骨髓炎并引发败血症差点死去。几经治疗,再次回到学校已是3年后,原来的同班同学已经小升初,她则拄上了伴其一生的拐杖。
从小学到高中,刘胜秀一直喜欢课外阅读和写日记,也有着大学梦。但懂事的她,因不忍再给家里增添负担而放弃了高考。进入社会后,她在报亭帮人卖过报刊,在私人诊所包过药,给邻居小孩辅导过作业,在宿舍楼下摆过租书摊。1994年,在贡井区民政局的帮助下,她终于有了一份正式工作,成了区属福利企业的一名员工。
内心要强的刘胜秀并没有放弃继续前行。1999年,她通过自学拿到了四川师范大学高教自考大专文凭;2005年,考入了一家知名民营企业任资料员;2013年又考入高新区社会事业局任残疾人专职委员;2021年到贡井区地方志办公室任年鉴编辑。虽然身体不便,刘胜秀依然努力跟上旁人的步伐: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再回头,当年“想当一名乡村小学老师,并在业余从事写作”的愿望已变得十分遥远。
刘胜秀在《与书相伴气自华》一文中写道“如果我的生活里没有书,我无法想象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她表示读书和写作是自己的精神慰藉,很认同张海迪的名言“越是残疾,越要美丽”,也很喜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想像他一样靠写作为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刘胜秀用文字记录生活,靠稿酬贴补生活,写作也为她赢得了一席之地和文学“朋友圈”的温暖相助。她不仅多次获评《自贡日报》优秀通讯员,还成为自贡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
作家李开杰提到刘胜秀时说:“她的生活环境、写作环境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差,但是她始终都在乐观地生活、认真地写作。”
作家王谦是刘胜秀多年的朋友,他在《美丽的坚强》一文中写道:“我常常想到,如果自己与秀一样,我还能不能像她一样,永远都用一种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微笑着面对生活……”
作家周云撰文回忆:“1989年夏天,我在贡井区文化馆举办的文学讲习班上见过坐在第一排的刘胜秀……对未来始终心存希冀,满怀梦想的刘胜秀以深深的祝福,愿她今后的路走得踏实更坚定。”
在《残缺的美丽》出版十年后,刘胜秀今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作品《我们的爱情》。资深编辑、作家罗彬曾担任《残缺的美丽》一书责编,他在《我写,故我乐——读刘胜秀〈我们的爱情〉》一文中表示,看刘胜秀的文字像听邻家小妹拉家常,如一股清流缓缓流淌,如一缕清风轻轻吹拂,甚至有冬季沐浴在小阳春里微微的暖意。
刘胜秀本人则在《我们的爱情》后记中,谈到了写作的初衷和一路走来的感悟:
“我写的东西可能还比较短浅,但它们是我的‘看见’和真实感受,是我的经历和思考,是我的爱与坚持……或许,你能从中体味到流年的美好与忧伤,也能看到一个残疾人想过平常、美好生活而所遭遇的困难……让我们感谢所有的遇见,让我们在经历风雨后,依然拥有一颗童心、平常心。”
(自贡网 张才 宋姿熠)
编辑:刘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