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播出的《四川新闻联播》关注了建国后我省第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黑龙滩水库。
这座20世纪70年代兴建的水利工程是怎么建成的?几十年前的奋斗印记中还有哪些你仍然深有感触?让我们一起来追忆。
1970年对于四川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攀钢炼出第一炉铁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始新建。为彻底解决仁寿县等地的干旱问题,当年10月,黑龙滩水库也破土动工。
在那个缺乏现代化的施工设备的年代,几乎所有石料都是由手工打造的,最轻的都达到了每块400斤,全靠人工搬运和安装。光是修建长271米高53米的大坝,就用掉了28万多方条石。1972年,黑龙滩首次引水,滚滚翻腾的流水让老百姓欢欣鼓舞。
随后的10余年,黑龙滩又逐步建成渡槽644座、隧洞805座,渠道总长3693公里。共十余万人前赴后继,众志成城,将黑龙滩水库的建设逐一完善。
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黑龙滩水库迎来了竣工。这座最大蓄水量3.6亿立方米的水库已能承载仁寿县及周边区县120万亩农田灌溉和200多万人口饮用水供给。从此灌区人民不再“看天吃饭”,仁寿县也从“吃不上饭”变成了“粮食生产大县”。
如今的黑龙滩灌区已经焕然一新,一二三产业已经枝繁叶茂,绿水青山也变成了金山银山。先辈们的努力造就了黑龙滩,而我省无数个像黑龙滩这样的水利工程也在不断建设和投运,为打造天府粮仓奠定了重要基础。
编辑:刘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