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支盐都铁军,自贡消防长期以来奋战在抢险救援一线。从火灾扑救到天旱送水,从防汛抗洪到清理马蜂,消防员们深受群众信任。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尽管立秋已过,但气温仍居高不下。当天下午两点,贡井区盐马路消防救援站派出1车5人,开始了一场清剿马蜂窝“特别行动”。
清剿行动:头顶烈日除蜂忙
“房间大概半年时间没有住人,没想到马蜂就在空调外机里安了家!”当天,在贡井区建设镇七星湖康养中心,工作人员指着207房间告诉消防员,前段时间刚搬入这里的老人反映空调无法运转,他们便请来了专业人员进行维修。结果对方打开窗户、探出头看了一眼外机,丢下一句“有马蜂”便扭头就走。
工作人员最担心的是住在这里的数十名老人:“万一被蜇伤,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经过几天折腾仍然无效后,他们决定寻求消防的帮助。
“空调外机扇叶被(蜂巢)堵死了,我们这样做……”当天,盐马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刘鑫经过实地侦察明确了蜂巢位置,并摸清了蜂群出入以及周边道路来往人员情况后,迅速确定了行动方案。
现场,一名消防员穿好防蜂服、系好安全绳,在另一名同样身穿防蜂服的消防员保护下,爬上架设好的梯子,用螺丝刀卸掉空调外机盖。瞬间,马蜂拥挤着飞了出来,整个空调外机顿时成了一个巨大的“蜂箱”。经验丰富的消防员没有丝毫慌乱,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灭害灵,由外及里进行喷洒。在给蜂群造成“毁灭性打击”后,他便开始徒手清理蜂巢。
大约10分钟时间,战斗结束。当两名消防员脱下身上的防蜂服时,汗水像雨水一般从他们的发梢、脸颊、手臂不断滑落……
习以为常的消防员拧干身上的衣服,再穿上,紧接着又向下一个目标出发。
当天,在育才路开服装店的刘女士同样拨打了消防电话。她最近只要一抬头看见在自家招牌上“安家落户”的马蜂群,立刻就会感到头皮发麻。
由于服装店地处闹市,消防员在现场拉上警戒线,对周边人员进行疏散后才展开行动。这里的马蜂窝相对好清理,只见两名消防员穿戴好防护装备,利用梯子靠近蜂巢,张开编织袋轻轻一套,短短两分钟便顺利结束战斗,马蜂无一漏网。
接下来,消防员又来到了张家花园“罗马楼”(即张伯卿公馆主楼,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天前,消防员才在该处摘除一个碗口大小的马蜂巢,前脚刚走又接到施工人员反映“在屋檐外发现一群聚集的蜜蜂”。
“从体型上就能判断出这是一群蜜蜂,可能是闻到张家花园的桂花香味,前来安家采蜜……”刘鑫经过实地查看后表示,清除蜂巢可能会对建筑物造成一定影响,再加上蜜蜂的危害性远小于马蜂,故不予处置。
以绝后患:发明清剿利器
据了解,一次摘取马蜂窝行动最少要出动4至5名消防员,由于其危险性较大,必须有干部到场指挥,参与处置的人员必须穿戴防蜂服。
“我们两个会互相查看,除所有拉链外,重点检查袖口有没有扎紧。”消防员王林利和唐正林经验丰富,进行处置时二人配合十分默契。但百密一疏,仅去年,王林利就被蜇伤过两次。
“一次是到达现场后,进行实地侦察时遭到‘突然袭击’。另一次是处置结束后,清理防蜂服时没清理干净,夹杂了一只‘漏网之鱼’。” 王林利表示,由于自己属过敏体质,两次被蛰后身体均出现不良反应,不得不进行治疗。
为了减少意外和提高效率,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毕业、曾两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刘鑫,一直在琢磨如何打造一款清剿马蜂窝的利器。
“夏季是马蜂筑巢繁衍的高峰期,这段时间接到的求助也最多。”刘鑫解释,消防员的首要任务是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因此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只得优先处置周边人员较密集、危害性较大的蜂巢。他表示,摘取马蜂窝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蜂巢一般建在难以企及之处,如树梢、屋檐和窗檐下方、空调外机甚至抽油烟机内部,而处置方法多为袋装、水攻、火攻、注射药剂等。
据悉,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利弊,其中袋装法应用最为广泛,但受高度所限;水攻法能及高及远,但受供水条件所限,加上只能破坏蜂巢,对马蜂的杀伤力较弱;火攻法通常是用扎好棉纱或布条的棍棒,浸少量汽油点燃后对准蜂窝入口,缺点是附近不能有易燃物。
“火攻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棍棒的长度,二是控制火焰的大小。”刘鑫的解决办法是用不锈钢伸缩杆替代传统的木棍和竹竿,用小型液化气罐替代了原来浸上汽油的棉纱或布条,并安装开关控制火焰的大小。
目前,刘鑫发明的“马蜂窝火攻装置”正在紧锣密鼓制作当中,预计下个月投入使用。该装置由不锈钢伸缩杆、喷头、燃气管、煤气罐以及一辆小推车组成,专门用来对付难度较高,不便于用常规方法摘取的马蜂窝。
记者从市消防救援支队获悉,今年以来,全市消防已接处社会救助(即蜂窝处置)404起,出动消防员1896人次。其中,仅6月27日一天,就成功摘除了16个马蜂窝。
自贡网记者 张才 芶思
编辑:刘丽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