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论是老手艺跨界创新,还是非遗走进学校课堂,亦或是非遗文创产品圈粉年轻人……近年来,贡井区切实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一项项非遗在人间烟火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从“展品”变“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龚扇制扇技艺,在第五代传人龚倩手里,经过创新和演变,做成了耳饰、胸针、手提包、冰箱贴等多元化文创产品,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最近正与国家级非遗项目成都银花丝合作一款吊坠,目前已经完成了设计稿,将在兔年春节推向市场,期待两项国家级非遗碰撞出新的精彩。”龚倩告诉记者,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今天,纯手工技艺弥足珍贵,自己想要做带有“非遗味”的饰品,让老手艺有新呈现。
一把龚扇便宜的几千元,贵的两万多元。为了让这份手艺能够更接地气,成为大众看得着、带得走、用得上的生活日用品,在传承祖辈技艺的同时,龚倩对龚扇竹编产品进行了大胆创新,使龚扇作品由单一型发展到多样型,形成了以传统龚扇竹编、摆件、挂件、文创产品为主体的四大类产品。“产品多元化后不仅提升了销售额,还把龚扇广泛地宣传了出去。”龚倩说。
龚扇发夹30元一个、耳环140元一副、冰箱贴一套280元、恐龙摆件每件320元……在市图书馆一楼的龚扇销售点位,记者看到,相比于成千上万元一把的龚扇价格,文创产品要“亲民”许多。
20多年来,龚倩坚守着龚扇技艺,无论经历了多少困难,她从未想过放弃。
为了让龚扇技艺广泛传播,龚倩转变思路,成立龚扇传习基地,让参与者能够动手体验龚扇竹编的部分制作过程,并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了初步体验、深度体验、亲子体验3个层级。收藏有20余件历代龚扇作品的龚扇博物馆也即将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不仅把人“请进来”,龚倩和徒弟们还积极“走出去”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每个星期龚倩都会前往四川轻化工大学授课两次。“学生非常喜欢龚扇技艺,编制竹具成了很多学生的业余爱好,他们课余时间还经常去我的传习基地实践。”看到学生对传统手艺的热爱,龚倩特别高兴。(采写:周姝)
编辑:王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