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村幅员面积6.74平方公里,人口1820人。2021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7万元。
没有模式可以参考,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无人干、没地盘、缺本钱、办法少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蹚出一条壮大集体经济致富乡亲的新路径,贡井区桥头镇团结村实现了一场华丽转身。
——攥指成摹,破解“无人干”难题
最近,“刨金”书记余庚友很繁忙,村里刚刚建起的羊肚菌大棚忙着下种,500多亩的大头菜和花菜忙着施肥管理……驱车在贡井区桥头镇团结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谈到从模式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各项事业滞后到越来越蓬勃发展的村集体经济,余庚友介绍,关键在人。
“我们明确了2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负责日常管理,实施“归雁工程”,动员13名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在外乡贤回村参与发展,聘请1名乡贤担任‘荣誉村主任’。坚持集体经济项目只聘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不超过20%。”余庚友说。他自己,也在经商成功后回到家乡“一肩挑”担任村支部书记、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
——化零为整, 破解“没地盘”难题
余庚友也深知,团结村大片的撂荒地就是发展集体经济最好的致富希望。于是,“主动出击、因地制宜、各个击破”便成为他在整治撂荒土地方面的成功探索。
农田里,施工机械轰鸣,村里正在建护坡、清沟渠、修便道;更远处,村民们正在新开垦的撂荒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有的锄地、有的栽苗……今年上半年,余庚友召集村“两委”,大刀阔斧整治了340余亩撂荒地,用于发展“高梁+大头菜”轮作模式。
同时,引进郎酒集团、自然乡大头菜和涪陵榨菜与团结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实施统一播种、管理、订单收购。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为团结村集体经济净增收入近20万元。
从撂荒地到高粱基地,团结村村民没有想到,几个月前大家齐上阵,一铁锹、一板撅,把600多亩优质土地资源重新“唤醒了”后,这片曾被人撂荒的土地既能再次“刨金”,让团结村富了口袋,绿了家园,在奔小康路上更加胸有成竹。
——多管齐下, 破解“办法少”难题
“这里出产的羊肚菌现摘现售、味道鲜美,亲戚朋友吃后都赞不绝口,我准备再采购一些回去。”在团结村山脚下,前来购买羊肚菌的人络绎不绝。
“去年,我们村集体通过自主经营,大力发展“高梁+大头菜+羊肚菌”轮作订单农业,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近100万,带动人均增收4200余元。”余庚友介绍道。
除此之外,有效利用自贡市大力发展肉免产业的契机,成功引进四川成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公司+基地+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代养模式,由成本公司统一提供兔苗、饲养技术、饲料以及进行收购,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投产建成年出栏10万只肉兔养殖场,让有限设施用地发挥最大价值。(程洁 王垚秋)
编辑:李惠玲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