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综合 基层

用大历史观看新时代“三农”工作

2022-11-14 15:53

4

——读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体会

贡井区纪委副书记

区政协第一专题读书活动小组 涂胜波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总书记用大历史观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我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干部,一定要准确理解总书记对“三农”工作论述,充分认识到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讲话精神引领,提纲挈领,抓准重点,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准确理解“三农”工作是全党事业“重中之重”的政治定位

自古以来,我们以农立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纵览历史,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应对风险和挑战,对拥有14亿人口的大中国来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二、准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

(一)中国式农村,应当是城乡一体发展,产业兴、人才兴、文化兴、生态兴、组织兴的美丽乡村。

当前,虽然我们在“三农”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要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构建产业兴、人才兴、文化兴、生态兴、组织兴的美丽乡村。

(二)中国式农业,应当是科技创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矛盾,带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创新的导向在于准确掌握“三农”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兼职农业技术进步的主攻方向,应当随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切实解决好如何种地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单纯追求产量倾向,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于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解决好耕地轮耕休耕;最后,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切实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质,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三)中国式农民,应当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获得感、幸福感十足的现代农民。

    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区域之间、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让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助农增收致富。这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好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安排,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以工养农的农业补贴机制,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三、毫不动摇的坚定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三农”发展方向

(一)坚持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权结构方向。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同时,要结合实际,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小农户走同现代化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

(二)坚定以需求为导航、向产品安全放心侧供给、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农业发展方式。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前我们的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大宗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关税配额内的进口价格,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显现出“封顶效应”;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刚性抬升,农业劳动力价格、土地流转费、农村作业费等全面持续上涨;农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农业资源过度开发、透支严重,资源环境亮起“红灯”等瓶颈问题,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新型农业应当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以向市场需求导航,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

(三)牢牢把准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农村发展定位。要打破城乡分割的规划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进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推进农村人口有序流动、产业有序集聚,形成城乡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贯彻新发展理念,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牢牢把准田园风光鸟语花香的生态宜居乡村发展定位。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要开展土地污染治理修复,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农产品安全和人民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

四、着眼国家战略需要,形成稳住农业基本盘的思维

(一)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把空间结构调整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结合化解产能过剩、环境整治、存量土地再开发,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坚决防止挂羊头卖狗肉,以土地改革、城乡一体化之名,行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之实。

(二)稳稳端住中国饭碗。“食为政首”,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既保障当代人吃饭,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让透去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不能再滥占耕地、粗放经营、超垦过牧。

(三)死死抓住农产品安全。要清楚的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要全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溯源,把所有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收储运商贩等纳入监管视野,坚持严字当头,重典治乱,深恶痛绝的整治农产口农兽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与此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综合运用项目扶持、资金补贴等工具,把广大生产者、经营者重质量、保安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生产。


编辑:李惠玲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2-2020 www.gj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2087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3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1号 联系电话:0813-3315672 川公网安备 51030302000020号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3315672 邮箱:gjrm1209@163.com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 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