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章武二年(222),吴、蜀争夺荆州中,吴军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挫败蜀军进攻的作战。又称猇亭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曹操各占荆州(约今湖北、湖南)一部。二十四年,孙权袭夺刘备所占的荆州之地,擒杀蜀将关羽。章武元年,刘备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并令车骑将军张飞自阆中今属四川)会师江州(今重庆)。张飞出发前被部将剌杀,刘备仍令诸葛亮留成都,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自统大军于七月东征。
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便进一步与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称臣。曹魏趁势封孙权为吴王,加紧离间孙、刘。孙权接受封王,同时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部5万人拒蜀军;令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守益阳(今属湖南),企图阻止武陵(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一带)五溪蛮土著部族助蜀。当4万蜀军进攻巫县(今重庆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针对蜀军势盛、求胜心切以及地形于己不利的状况,采取先让步、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令守将李异、刘阿率部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昌东南,长江东岸)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将几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疲惫蜀军。
次年正月,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自秭归南渡,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夷道(今宜都)一带连营,坐镇猇亭指挥;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至夷陵北,与吴军相拒,兼防魏军袭击;派侍中马良进至武陵郡,接应反吴投蜀的部族首领沙摩柯,争取更大支援。当刘备遣前部督张南围孙桓于夷道时,吴军众将请求陆逊派兵救援,陆逊知孙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坚粮足,坚持不分兵往救。蜀军频繁挑战,吴军将领急欲迎击,陆逊耐心劝阻,坚守不出。有的老将和公室贵戚出身的将领企图各行其是,欲贸然出动,陆逊绳以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埋伏8000蜀兵于山谷,派吴班在平地扎营,企图诱陆逊出战。陆逊识破其计,仍不与战。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
蜀军远道出师,被阻于山林之间,速决不成,且营地分散,运输困难,兵疲意懈。时值暑热,刘备将水军移驻陆地上,失去主动。闰六月,陆逊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由防御转入反攻。先攻蜀军一营,不利。后决定火攻破敌,继令诸军乘势反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闻讯,亦弃夷道北走受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即令水军封锁江面、孙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军于大江东西,进而各个击破,火烧连营,克营40余。蜀军死伤惨重,将领杜路、刘宁投降,大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西北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蜀军数万。刘备领余部趁夜向西突围,后卫将军傅肜等被吴军斩杀。刘备退向秭归,并令驿人于险道上烧铙铠阻塞道路以断后。吴军将领纷纷请战,欲大举追击。陆逊为防曹魏军南下袭吴,仅派李异、刘阿跟踪至南山(秭归南岸之山)。黄权因归路被吴军截断,率众往北投魏。刘备收集散兵后由秭归退回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李异、刘阿于八月还守巫县。次年四月,刘备病卒。
夷陵之战,吴军后退诱敌,乘其疲惫而击,是由防御转为反攻的一个成功战例。魏乘机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己嬴得了休养生息的时机。此战蜀汉国力大损,之后孙吴也有北顾之忧,双方只得迅速恢复联盟以抗强魏,致使三国鼎立局面又持续40年之久。
编辑:李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