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2019年11月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时,习近平主席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前驻足,还同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
“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面对形形色色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习近平主席多次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2021年9月,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说,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小圈子和零和博弈。一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必然失败,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
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在世界舞台,中国始终践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塑造面向21世纪的国际政治文明贡献力量。
“中国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是压迫任何人,而是将大家团结起来,并为如何解决问题提供范例。”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说。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考量文明与生态兴衰的辩证关系,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大倡议,主张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开创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存续绘出清晰的绿色底色。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制定相关行动方案;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等多边议程,助力发展中国家走绿色低碳道路,中国的绿色行动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强大动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主任德钦次仁说,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中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可以作为指引全球战略方向的典范。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包容兼蓄的中华文明,着眼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在这一理念感召下,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同不断深化。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说,如今我们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谈论的应当是和而不同、和合共生。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中国将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同世界各国携手并肩,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不断前进。
编辑:徐正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