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三年(583),隋王朝出兵击败多次侵扰隋朝的突厥,以消除北方威胁的战争。
6世纪中叶以来,居于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的突厥汗国势力强盛,北齐、北周均惧其攻掠或欲求其援助,争相送厚礼并与之和亲。隋开皇元年(581),突厥佗钵可汗病卒,部众迎立其侄摄图,号沙钵略可汗,佗钵子菴逻称第二可汗,另有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玷厥号达头可汗。诸可汗各统部众,分居四方。时隋文帝杨坚待突厥礼薄,沙钵略可汗大怨,以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周室复仇作借口,联合据和龙(今辽宁朝阳)地区的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攻陷隋临渝镇(今山海关,一说今河北抚宁东)。隋文帝令边境增修保障,加固长城,于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并州(治今太原西南)等地屯兵数万守备。并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针对突厥内部诸可汗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派人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沙钵略之弟,号突利设)及奚、霫、契丹等部,以分化削弱沙钵略的力量。是年九月,隋曾派兵南攻陈朝,二年二月,以“礼不伐丧”(时陈宣帝卒)为名而撤军,与陈暂时和好,以便集中力量先对付突厥。
同年五月,高宝宁引突厥军攻平州(今河北卢龙北)。沙钵略、达头、阿波等五可汗发兵40万,突入长城。十二月,沙钵略率十余万众进至周槃(今甘肃庆阳境),隋军拼死抵抗。时乙弗泊(今青海乐都西)、岷州(今甘肃岷县)等地的隋守军均被击败,突厥纵兵自木硖、石门(今宁夏固原西南、西北)两道深入,武威、天水(今均属甘肃)、金城(今兰州西北)、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等地牲畜被抢掠一空。沙钵略欲率军继续南进,达头可汗不从。时隋车骑将军长孙晟又通过沙钵略之侄染干诈告沙钵略,言铁勒等反,欲袭其牙帐,沙钵略惧,回兵出塞。
面临突厥多次进攻,隋文帝加紧进行战争准备。三年四月,乘突厥内部矛盾加深与灾荒严重之机,下令大规模反击突厥。命卫王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秦州总管窦荣定、左仆射高颎、内史监虞庆则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出塞进击。杨爽督总管李充等四将出朔州道,十二日,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与沙钵路军相遇。李充向杨爽建议:沙钵略屡胜隋军,必轻我而无备,以精兵袭之必可破。诸将多以为疑,唯长史李彻赞同。杨爽遂命李彻、李充率精骑5000突袭,大破沙钵略军,俘千余人,沙钵略潜入草丛逃走。时突厥军中乏食,又加疾疫,死者甚众。杨弘率军数万出灵州道,与突厥军另一部遭遇,大破之,斩数千人。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一说10万)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进击高宝宁。宝宁求救于突厥,突厥正遭隋军攻击,自顾不暇,无力支援。十三日,高宝宁弃和龙城奔向碛北(大沙漠以北),不久复走契丹,为其部下所杀。隋迅速平定了和龙地区。五月,窦荣定率九总管步骑3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与突厥阿波可汗军相拒于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阿波屡败而退。长孙晟利用其与沙钵略之间的矛盾,乘机说服阿波连结达头,依附于隋。阿波便留于塞上,遣使随长孙晟入朝。
沙钵略自白道败归后,怨恨阿波,袭其牙帐,阿波得达头可汗之助,率兵与沙钵略相攻。突厥内乱,相互攻战,各遣使至长安(今西安)请和求援。隋文帝欲使其互相削弱,均予拒绝。随后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四年,达头可汗降于隋。五年,沙钵略可汗立约以碛为界,上表称藩于隋。此后十余年间,突厥未南下攻扰,隋北部边境暂得安宁,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隋文帝以政治上离间分化与军事打击相结合,当时机成熟时,由防御转为反攻,多路进兵,重点打击沙钵略军,出其不意,一举击破。突厥恃强轻隋,但其内部争斗,给隋以可乘之机,终遭失败。
编辑:李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