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前278),秦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国腹地,重创楚军主力,迫楚徙都的重大作战。
秦国自昭王即位以来,向东扩张领土的战争,总是在三个战略方向交替进行,即中路攻韩、魏,北路攻赵,南路攻楚。当秦国利用燕国和三晋(赵、韩、魏)的力量摧垮强齐之后,为顺利实现向中原推进,先是兵锋北向打击强赵,夺取赵的兹氏(今山西汾阳南)、蔺(今吕梁市离石西)、光狼(今高平西)等城,继而图谋削弱地域辽阔、人众兵强的楚国,以解除南侧背的威胁。周赧王三十五年,秦派司马错攻取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迫楚割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于秦,但仍不足以解秦之忧。次年,秦昭王约会赵惠文王,暂时与赵修好,确保北侧背安全,随即命白起率军攻楚。
白起经过周密分析,认为楚虽是“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战国策·中山策》)的大国,但楚顷襄王昏庸,佞臣当权,内政腐败,民心涣散,守备松弛,且楚人久畏秦之声威,难于组织有效抵抗。遂决定长驱入楚,直捣腹心,给楚以毁灭性打击。为此,白起仅率军数万,择捷径由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经丹水(今丹江)流域出武关(今商南东南),再沿汉水而南。既便于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又可利用汉水灌淹沿江城邑,以收破竹之功。秦军突入楚境后,白起下令拆桥焚舟,自断归路,使全军将士“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战国策·中山策》),形成攻无不克的坚强战斗力,迅速攻占汉水流域要地邓(今湖北襄阳北),直逼鄢城(今宜城南)。
楚之别都鄢城,据汉水,拱卫于楚都郢(今荆州北)之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秦军顺汉水而下时,楚已集结重兵于此,企图阻遏秦军进攻。秦军在鄢城遭到入楚以来最顽强的抵抗,虽多次强攻,未能攻克。白起深知,孤军深入,宜速战速决,为避免与楚军相持于坚城之下,决定引水灌城。鄢城地区地势平旷,由西北向东南傾斜,夷水从鄢城之西的荆及康狼二山(统称西山)谷中流向东南。白起命在鄢城西面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而后掘堤灌域,水入城为渊,军民“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水经注·沔水注》)。
白起夺取鄢城后,鉴于士卒因数月苦战而疲劳,且所占楚地尚待巩固,乃停战休整部队,补充兵员和军资,同时将秦国内赦免的罪人迁徙到占领区,使其成为秦军继续前进的稳固后方。三十七年,白起挥军攻郢。已成惊弓之鸟的楚人四散逃离,郢都陷落,楚顷襄王率残兵向东溃逃至陈(今河南淮阳),以陈为国都。秦军破郢后,随即挥戈西向,夺取西陵(今湖北宜昌),焚毁楚先王宗庙所在地夷陵(今宜昌东南),以绝楚人复其故土之心。而后,秦军又向东攻取竟陵(今潜江西北),直至安陆(今云梦、安陆一带),南攻至洞庭湖边。至此,楚大别山以西地区尽为秦所得,秦置为南郡。楚国遭此重创,不复再振。
此战,白起以精干之师乘隙深入楚国腹地,因势用兵,击楚要害,务在速决,创造出期于死地求生,达成超常战力和战绩的著名战例。
编辑:李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