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佑洞村第一书记吴建平:
持续跟踪帮扶 引导外出务工
自打从村里搬到县里的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罗和媛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这一次到她家走访,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罗和媛的腰杆挺得直直的,连说话的底气都比往常足了三分。不久前,她的丈夫银邦寒找到一个在酒厂做车间维修员的工作,3月份的收入有2800元。
像罗和媛一样的搬迁户,我们佑洞村有96户。村子是个石窝窝,也是个穷窝窝。喝水难,地表没有一条河。从村中部的桐漏屯到半山腰的石头缝中取水,一个来回需要90分钟。从村西部的下麻屯到60米深的天坑地下河取水,一个来回也要一个钟头。种田难,人均仅仅八分地。土壤贫瘠,只能种些玉米勉强糊口。行路难,得扛着单车爬石山。盘山道路未通前,石山之间崎岖难行,去一趟镇里,少不了要扛着自行车走几段路,等平坦后才能骑行。
要致富就必须挪穷窝,可是村里人犯了愁:住惯了土坯屋,一下子搬到楼房里,能适应吗?怎么打消群众的顾虑,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考题。我向大家反复宣传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减轻乡亲们的焦虑。上麻屯的冯胜标响应号召,第一个搬出了村。老冯在乡亲们心目中素有威望,他这一带头,大家的顾虑也就消失了。
稳得住,能致富,才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依靠广西交通运输厅和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的帮扶,农贸市场、平价超市、中医医院、移民夜校等配套设施跟上,搬迁户能踏踏实实住下来。6家扶贫车间更是为大家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千亩红心猕猴桃、千亩百香果、千亩毛葡萄“三个千亩”基地,使每户搬迁户可以获得产业收入分红。
接下来,我打算和安置点的社区干部们加强合作,持续做好搬迁户的跟踪帮扶工作。每家每户都要再走访,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最重要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就业上,一方面,引导群众外出务工。另一方面,通过联系扶贫车间和开发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甩掉贫困帽。
(本报记者 张云河整理)
编辑:刘丽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