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城市管理、服务居民的基础和平台。近年来,贡井区立足群众对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更高要求,立足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多元格局,从“文化、公益、服务”三方面实施“社区植入计划”,破解治理难点,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文化植入,锁住社区乡愁记忆。结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打造公共文化场馆,植入党建文化、廉政文化、盐都文化,营造浓厚在地文化氛围。依托“盐都时代悲鸿文化中心”、“徐悲鸿艺术空间”等文旅产业,助力社区里的“文化街区”打造,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人才资源向此区域集聚,实现城市更新与周边居民获得感间的有效链接。截止目前,贡井区已成功引进10余个文旅产业植入社区计划中,创新文化活动内容,惠及居民群众9万余人;把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作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打造六房传习所、农民夜校、百姓说事点、老街幸福染坊等村(居)民文化载体和文化品牌50余个;充分发挥社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集聚优势,将辖区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队伍,创建群众性文化队伍300余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街道、社区通过统一的建筑风貌和永恒的记忆墙、井盐故事墙、传统巴蜀民居板壁墙画、三线建设照片等小节点,重现贡井老城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呈现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将乡愁记忆与社区治理深度相融。目前全区已有4个老旧小区完成街区文化改造。
公益植入,凝聚社区暖心温度。大力推广“公益+”社会组织工作品牌,“公益+医疗”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公益+教育”提供青少年法治教育、青少年心理辅导等;“公益+就业”通过家政培训项目,鼓励帮助社区留守妇女提高就业技能。通过打造社区公益品牌生产链、责任链、组织链、资源链推动社区公益品牌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已经实施的“壹乐园”“红色银龄”等公益项目累计开展各类社区公益活动200余场,服务居民群众8000余人次。依托本土社会组织“幸福人”,外引“灵犀义工”等专业社会组织,通过“以社育社”模式,在三个街道新增备案15个社区社会组织,切实让社区动起来,营造有温度的社区。同时,结合社区“幸福基金”积分制度,主动承接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项目,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把被动参与变成主动融入,推动志愿公益常态化、制度化,将公益力量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共治共建共享和谐社区,凝聚社区治理的温暖力量。
服务植入,开启社区质感生活。以构建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市场主体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四位一体”社区服务体系为平台,建立“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点单式”服务机制,从群众需求方入手、从问题解决点着力、从矛盾根源处突破,用心用情用力搞好各项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截止目前,贡井区已累计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500余个,引入15个社会组织扎根“党建联盟”,深入实施“壹基金”儿童服务站、红梅党员法官工作室、焕享号-绿色公益行等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体育、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环境治理、矛盾调解、安全防护等社区服务。探索社区公共文化品质提升机制,重点培育乡贤、社区能人队伍,通过植入更合适的在地内容和更专业的运营模式,实现群众文化的自我管理,最终激发社区公共在地文化的自我造血和自我生长,让群众有项目可选、有活动可参与,在家门口就能够“按需点菜”,自给自足社区服务的品质生活。
编辑:王垚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