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规模种植 造福一方百姓 为贡井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龙潭镇市人大代表陈四海事迹
他与蔬菜一直有着不解之缘。他从事蔬菜营销20年,对市场行情了如指掌,他流转土地260亩建起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带动了龙潭蔬菜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他,就是市人大代表,贡井区龙潭镇蔬菜种植大户陈四海。
龙潭镇中坝村新修的生产作业便道四通八达,新建的水渠纵横交错,千亩绿色蔬菜示范园中的大棚蔬菜长势喜人,陈四海的260亩蔬菜基地就位于这片蔬菜示范园中。蔬菜大棚内,近
龙潭镇土地肥沃而平整,旭水河穿镇而过,水源充足,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生长在龙潭镇幸福村的陈四海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开始种植蔬菜。在种植过程中,陈四海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同时也让他认识到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的重要性:如果只是埋头种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那么种出来的蔬菜就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价格。在与蔬菜商贩的接触中,陈四海渐渐发现,小规模的蔬菜种植效益赶不上蔬菜营销,于是1990年,他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蔬菜营销,并逐渐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村蔬菜经纪人。
蔬菜营销是一门专业技术极强且十分辛苦的行业,陈四海常常起早贪黑,穿梭于田间、地头、家里、市场,市内、省外,有时候外出就是好几天,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经过多年打拼,一举成为龙潭镇最大的蔬菜经销商,他组织的近50人的销售队伍常年奔波在本地与成都、阿坝、云南、广西、海南等之间,并在成都、重庆、云南、湖北建立起固定的销售网络,年销售蔬菜2万多吨以上。
近20年的蔬菜营销经历,让陈四海不仅积累了资本,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他发现,龙潭镇村民种植蔬菜的品种比较局限,且对蔬菜种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也参差不齐,菜农品质意识不高。通过对种植技术和销售情况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充分把握,陈四海产生了建立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的想法,并力求搞好市场对接,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实行统一播种、规范管理,努力把蔬菜销得更远、卖得更好。
随着龙潭镇城乡统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龙潭镇被确定为省级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重点乡镇及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喜讯的传来,陈四海觉得,自己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到了。2010年,他主动上门找到镇领导,表达了自己打算大面积流转土地,规模发展蔬菜种植的愿望。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陈四海投入资金,在中坝村集中成片流转土地260亩,建起了蔬菜大棚。
为了选择合适的蔬菜种植品种,陈四海多方考察和比较,他引进了一批耐贮存、适宜长途运输的茄果类进行种植,决定主打番茄、茄子、黄瓜、海椒等,大力栽种反季节蔬菜,并随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蔬菜品种。番茄就是从荷兰引进的硬果型新品种,植株一季便可长到
在种植过程中,陈四海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种植技术和经验,采取保护性栽培方式,运用“春起早+秋延后”高效栽培技术,早春反季节番茄、茄子套秋冬蔬菜等,蔬菜立体和间、套、连作种植模式,增加亩产效益,邀请市农科所专家和当地土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为蔬菜生产的提档升级打下基础。按照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和“五统一”的要求,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加强全过程管理,坚持从大公司选购优质蔬菜种子,严格选择农业投入品,绝不使用禁用药,大量采用金猪养殖公司的沼液进行施肥,确保蔬菜品质。
积极探索先进生产经营模式,采用“基地+农户”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每年不仅以每亩500斤稻谷的市价支付给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还大量聘用当地村民到基地务工,长年聘用的村民达50余人,加上临时性用工,一年的用工人数在100人以上,每月根据人员出工情况派发工资。村民经过培训后,主要从事裁苗、打枝、施肥、采摘、装袋等工作,每天收入五十左右元,固定务工的村民每年则有1.3至2万元的务工收入。中坝村8组村民万华将自家5亩多土地流转给陈四海后,除土地流转的收入外,每月他还有近2000元的务工收入,实现了“双丰收”。在陈四海的带动影响下,周边10多户农户新种植成片蔬菜30余亩。
陈四海不仅自己种植的蔬菜能卖好价钱,而且帮助龙潭菜农种植的蔬菜也能卖到好价钱,去年因菜农种植的花菜外销十分困难,陈四海充分利用自己从事蔬菜营销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积极组织联合种植户,把蔬菜销往成都、重庆、云南、湖北等地,销售数量近千吨,为菜农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大事。
经过两年的经营,陈四海的蔬菜基地已步入正轨,效益也逐步得到体现。如今,作为市人大代表、全镇最大的蔬菜种植户,如何在龙潭的蔬菜产业发展中起好示范和引领作用,他有了自己的新计划:身体力行践行人大代表在行动,协助政府做大做强“川龙潭蔬菜”品牌;立足现代农业,扩展蔬菜产业;今年下半年,将根据市场需求面向农户开展订单农业生产,把“家庭经营”转变为“公司化经营”,为农户统一提供良种和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推动龙潭蔬菜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区人大人事代表工作室)
编辑:admin_nam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