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近年来,贡井区各第一书记冲在一线,充分发挥年轻干部路子广、视野宽、协调能力强的优势,以村为家、倾心帮扶,进农家门、说农家话、解农家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1.jpg
凤鸣村第一书记陈沁悦:真服务 暖民心
2019年4月,贡井区司法局党员陈沁悦毫不犹豫地接受组织安排,成为成佳镇凤鸣村驻村第一书记。从此,这位身材娇小,却能量满满的女生满怀责任踏上驻村旅程。
初到凤鸣村,陈沁悦就马不停蹄开始走村入户摸排情况。了解到村上需求集中在老年人、居家儿童缺乏活动场所,村民出行道路不畅等,她结合村情民情,把目光锁定在破解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之家、便民道路等几大关键难题上。
一年多以来,她和村两委一起不断跑村组查看项目进展,跑部门汇报争取,通过不懈努力,眼下村上日间照料中心和儿童之家已经投入使用,3.5米宽、约600米村级道路建设工程和6米宽、约300米园区道路项目建设工作已经完成,累计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50余万元。
“看着村民结伴到日间照料中心休闲娱乐,时不时有些小朋友捧着书到儿童之家阅读嬉戏,全村人民的笑容变多了,自己也感到很幸福。”陈沁悦笑着说。
除了帮助村上改善基础设施,针对扶贫问题,她紧扣凤鸣村拆迁大村的背景,多次走进贫困户家中实地查看他们的生活现状、询问务工情况、了解贫困户需求,召集帮扶责任人、村两委成员开会讨论,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努力帮助失地贫困户落实有效帮扶措施、引导本村失地农民再就业再生产。2020年,全部贫困户最低年人均收入超5000元,全部实现“一超六有”。
王家村第一书记明瑜娟:脚下有路 心中有光
2020年1月初,因人员调动,贡井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支部党员明瑜娟临危受命,正式踏上了驻五宝镇王家村第一书记全脱产“驻扎式”的帮扶路。
“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就是我的日常工作,时刻警惕、时刻关心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因病返贫户是重点,帮助其树立信心是关键”明瑜娟说,王家村截止2019年底有52个建党立卡户贫困户,自己每天清晨就开始走村串户直到日落,与贫困户们拉家常、促膝交谈、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并建好信息台账、动态跟踪,发现返贫、致贫苗头的村民及时与村委商讨、调整帮扶服务措施,在村民有需求、有问题时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抓产业促增收,多用心多探索!”明瑜娟始终坚信,只有老百姓收入上去了,“造血式”扶贫才是真扶贫。
今年以来,在明瑜娟及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王家村整合产业扶贫资金,依托村蚕桑养殖专合社,纳入30余户贫困户,为贫困农作户购买桑苗、肥料等物品,帮助产业项目早日落地见效。目前,通过“专合社+贫困户”方式,该村发展了蚕桑养殖及土豆、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脱贫项目,实现了产业项目持续增收。综合种养殖和外出务工,5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面脱贫。
团结村第一书记陈华:真心为民办实事
“感谢你们这些干部和学校的老师们,是你们让我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再次住上了干净的房子,我以后一定要经常打扫房子,保持卫生!”近日,在桥头镇团结村贫困户党淑芳家的大门口,当看到自己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后,她激动地对驻村第一书记陈华说道。
站在党淑芳旁边的陈华,是桥头学校的一名教师,自2019年5月被选派到团结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摸情况、想办法、出主意,全面掌握了全村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现状、困难,并一一建立台账,稳扎稳打,全部做到问题识别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全村62户贫困户共157人于2018年度全面脱贫,目前均处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阶段。
在今年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攻坚行动期间,陈华同村两委、帮扶责任人再次梳理贫困户情况时发现,贫困户党淑芳因年龄较大,又缺乏劳动力,导致其生活环境卫生条件一天不如一天。陈华便立即向镇上以及学校负责同志提出建议,一方面争取购买部分新家具,另一方面争取同事之间帮忙为该户搞一次卫生大扫除,改变其生活环境。
陈华的建议很快得到回应,桥头学校党支部向党淑芳捐赠了1张床和1个衣柜,共捐赠了4张上下床、10余张书桌及椅子供其他贫困户使用。此外,镇帮扶干部、桥头学校党支部同村两委10余人专程去到党淑芳家,帮助清理垃圾杂物,把房屋里外打理得干干净净。
2.jpg
元坝村第一书记徐欢:做情牵“三留守”的贴心人
立秋过后,蓝天下的长土街元坝村分外美丽。在元坝村第一书记徐欢的脸上,也洋溢出驻村工作一年后丰收的喜悦。
作为劳务输出村,“大人打工+老人育儿”的模式在元坝村处处可见,爷爷奶奶只顾得上孩子吃饱穿暖,却忽视了对他们的兴趣培养和心理疏导,徐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一年来,他向上争取基层治理专项资金、组建儿童之家爱心教室、与艺术学校谈下入村免费公益课程计划 ……截止今年7月,“儿童之家爱心课堂”共投入资金8000多元,购入各类图书约2100多本,为孩子们开设了绘画、拉丁舞、小主持人等课程,课堂从一周一节增加到五节,参加的孩子也从最初的3名变成40多名。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因病致贫困扰着许多元坝村的乡亲。
2012年村民罗晓英查出乳腺癌,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更加的雪上加霜。尽管在各方帮扶下,罗晓英一家已于2017年实现脱贫。但徐欢却深知,必须要拔除“因病返贫”的“穷根”。
在得知罗晓英想通过自己双手赚点钱缓解家庭压力时,徐欢立刻四处联系,帮她争取到一个公益性岗位。在“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保障下,又为她购买城镇居民医保、社会养老保险,申请大病救助等。
目前,元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55人,均已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到户到人,罗晓英、苏桂芳等4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不再“因病返贫”。
余国才、余国华两兄弟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患有慢性疾病,常年吃药。徐欢得知两位老人会养鸡养鸭,便主动向上争取到产业扶贫资金3000元,并请来家禽养殖专家对两位老人进行技术指导,又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自掏腰包,通过“以购代捐”的形式购买家禽,帮助他们树立家禽产业致富的信心。如今,两位老人已成为村里的养鸡养鸭能手。
目前,元坝村29户贫困户都享受了不同程度的产业发展扶贫资金支持,获得中省扶贫资金到户项目资金补助共7.5万元,通过养殖业、种植业、种养植业脱贫致富,在齐奔小康路上辛勤劳作。
徐欢说:“看见村民日子一天天变好,啥都值了!”
沙溪村第一书记陈壮:依托红土地 共奔小康路
“我要做些什么?能为这片土地留下些什么?怎样做才能不负重托……”自2019年4月陈壮成为莲花镇沙溪村第一书记那天起,怎样才能为村民寻找到适合长远发展的致富产业成了他的一个心病。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壮发现外省一花生品种外形美观,甜度高,是普通花生市场价格的两三倍,并且很适合在沙溪村这种红砂土上种植。可是一些村民对新产业缺乏信心,于是陈壮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邀约几位朋友投资流转土地,自己承担风险,大胆试种了14亩新品种花生,想以此鼓励村民们踊跃尝试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都说“隔行如隔山”,陈壮一有空便学习农业知识,从买种选种、栽种覆膜,到花生发芽开花,花生苗每一次的变化,都让陈壮牵挂。
为做好品牌,他上网查资料,到电商平台查销售、看评价,为花生取名。他笑着说,为了让人们记住这是莲花镇栽种出的花生,这花生就叫“莲花生”。为打开销路,他又在网上联系商家设计制作花生外包装,并主动联系汇东大酒店、自贡文旅等单位,将“莲花生”作为自贡特色扶贫产品向外地游客推荐。按他的想法,村里下一步将积极寻求投资方,扩大种植面积,让“莲花生”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新途径。
初秋的沙溪村,骄阳似火,陈壮捧起一把晾晒的花生正详细的给咨询“莲花生”的客户介绍着。面对客户关于他为什么要试种花生新品种的疑问,他认真地说,“虽然担任第一书记只有短短两年,但是我希望在这片红土地上和大家一起发展新产业,希望村民们都能致富奔小康!”在他的身旁,是火红的土地和一片片散发着金色光芒的“莲花生”!
编辑:邹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