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早上6点,贡井区桥头镇跳礅村,山间一片朦胧,小雨细密如织。
罗大彬已在鸡棚内,给鸡打扫、喂食、加水、清棚……这样的劳作对于正常人算不上困难,但对于肢体三级残疾的他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时间回溯到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罗大彬全身70%被烫伤、多处粉碎性骨折。经过长达两年的治疗,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罗大彬依然四肢无力,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罗大彬引起了驻村工作队的注意。“虽然你行动不便,但脑瓜子很灵活,又有养鸡的经历。”帮扶干部给他打气,鼓励他重操旧业。一番开导,点燃了罗大彬心里脱贫的“火”。2014年,他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建起了鸡舍,开启了养鸡的奋斗岁月。
起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各式各样的难题相继出现:进鸡苗、进饲料、进药品、管理病鸡……每个难题都敲打着罗大彬,但内心强大的他没有妥协。据家里人介绍,罗大彬每天起早贪黑照顾鸡舍、自学技术,一有空就出去跑市场、拓销路,付出是常人的几倍。“干活,别人挑一担,我力气不够,就分三次挑,一样能挑完!”罗大彬形容自己就像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赢得胜利。
岁末,一算账:一年下来罗大彬赚了3万多。第二天,他就主动找到村委会,要求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转眼之间,六载寒暑过去。如今,罗大彬把简陋的鸡舍发展成为占地10亩、年出栏鸡苗6万只的大彬家庭农场,并注册了商标,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鸡苗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云南、贵州等地。“通过这几年的苦干,我算是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翻身仗’。”谈到自己的事业,罗大彬的喜悦溢于言表,去年,他的养鸡场出栏鸡苗6万多只,纯利润达8万元,并带动村里及周边30多名贫困户增收。
“村里及周边其他贫困户跟着罗大彬学养鸡,有啥不懂的去找他,他保准会上门指导,从不嫌烦。”村支书张远清说,有了罗大彬这个热心肠,村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更高了。
今年,罗大彬更忙了。不久前,大彬家庭农场被评选为全市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市、区残联时常邀请罗大彬为贫困户、残疾人授课,讲解鸡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知识。罗大彬还琢磨着如何扩大养殖规模。他说:“富起来更不能忘本,还要继续领着乡亲们共同致富。”
编辑:刘丽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