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房村简介:白房村位于贡井区桥头镇东北部,地处自贡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域,交通便利,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696户20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4名,于2018年全部脱贫。该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柑橘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白房村依托地理位置和区位发展优势,抢抓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机遇,大力发展杂交柑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7月10日,记者来到白房村,骤雨初歇,漫山遍野的甘橘苗长势喜人,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一条条产业道纵横延伸,风景美如画。园区里,不少农户正在除草。
这里是贡井区万亩优质杂交柑橘示范园,也是我市现代优质杂交柑橘基地。
春见是园区内的主要品种,将于2021年12月初次挂果上市。因为皮薄,无核,肉脆嫩糯软多汁,酸甜适口,而且容易剥皮,集橙、橘、柑优点于一身,所以很受市场欢迎。
2018年,贡井区成功引进乐山井研县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在桥头镇、龙潭镇、建设镇连片打造万亩现代优质杂交柑橘示范园,总投资达1.6亿元,建成1万亩的示范基地,涉及11个村,其中桥头镇白房村就有1200亩。
不同于以往一般化的经营方式,园区主要采取“大龙头+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由公司整体流转土地、统一改良土壤、整体建设基地,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入驻。公司负责种苗、技术、管理、销售等服务;业主只需要“拎包入驻”即可。
这对白房村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短短两年时间,白房村有了可喜的变化:改善了全村出行条件,新建产业道10公里,硬化道路1公里;通过大量土地流转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其中包括23户贫困户。
“土地流转不但解决了当地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等问题,农民收入也有了基本保障,有劳动力的农户可就近到园区务工,按天支付酬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白房村第一书记黄亮说,这就相当于有了两份收入,一份土地流转固定收入,一份在园区务工收入,每户年均可增加3000至5000元的收入。
如今,园区也正在广发“英雄帖”,诚邀业主入驻园区。“我们也希望通过园区能培育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促农增收,另一方面带动乡村振兴发展。”黄亮说。
业主签约入驻园区后,1亩地每年需支付500元左右的土地租金,以及1000元至1500元的果园承包费。后期可选择自主管理果园,也可选择以每年每亩地1万元左右的价格,将果园托管给园区全程管理。
“投入与产出也是成正比。”黄亮算了一笔账,按春见亩产4000斤,零售价7元计算,4年挂果后,每亩产出28000元,预计在7年后就可实现盈利。
打造美丽生态宜居新村
釜溪河是自贡的母亲河,其上游的旭水河流过贡井地区。旭水河,对贡井人来说,意义非凡。
在乐自高速出口旁,宁静的白房村被旭水河三面环绕,可谓“大三环”,而在半岛内部还有成片的堰塘,又形成“小三环”。水河环绕,为白房村的发展涵养了极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10日清晨,细雨中的白房村犹如丹青绘成,跃然眼前。新村聚居点内,别致的川西民居风格建筑十分醒目,一栋栋别致的两层小洋楼傲然挺立,笔直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环绕村居的池塘随着微风漾起层层涟漪,一幅垂柳依依、闲庭信步的如画村貌。
作为第一批搬进新村聚居点的村民,脱贫户练淑英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栋的两层小洋楼,房前花园屋后菜园,空调、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一应俱全。过去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变为现实,练淑英说:“我们住在这里很方便,党群服务中心、村民广场、停车场等配套样样齐全,现在的生活和城里人没啥区别。”
2018年,白房村紧紧抓住省道S309修建发展机遇,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牵头成立白房村联建委员会,坚持“自己的新房自己建”,对新村聚居点的民居采取统规统建。同时,配套新建集便民服务室、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儿童之家、农民夜校、便民超市等功能为一体的“6+1”党群服务中心及村民广场、停车场等设施。
在白房村,大家从最初不接受新村建设到认可支持,村“两委”付出了不少心血。“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通过入户、开会等方式给大家宣传新村的建设和发展,带领大家致富的真心最终打动了村民。”村党支部书记胡群英说。
除了住宅升级,打动村民的还有白房村的产业布局。根据规划,骑游步道、生态彩林观赏区、滨河休闲观光也将陆续实施打造。依托地理位置和区位发展优势,白房村将以新村综合示范点打造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服务业,将白房新村打造成多彩生态休闲旅游新村。
眼下,白房村别具特色的“半岛”风景已初步成型。新建的2.5公里环形道路将新村里的住户全部串联起来,新村内外围被旭水河和一口口池塘环绕,犹如一座三面环水的半岛。
集体经济插上腾飞翅膀
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10口池塘均“穿”上了新衣:四周用水泥和石头进行了修整加固,便道上铺了一层水泥,塘边种满了绿植。
这是白房村新增的一个集体经济项目——生态鱼垂钓,预计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对外开放。届时,将联合周边水产养殖农户成片经营,以打造生态休闲垂钓渔家乐基地。
这几年来,白房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康养、骑游、露营、果林采摘、农耕体验、彩林种植观赏等多元一体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这样既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又盘活了村集体经济。
“以前的村集体经济模式结构单一,收入规模小,增收效果不明显。” 党支部书记胡群英说,去年,白房村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形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实现促民增收与集体经济壮大的双重目的。
目前,白房村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成立白房村经济合作社,累计争取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20万元,完成了新村10口池塘的统一打造,完善好旭水河沿岸河堤和聚居点内湿地景观打造,形成白房新村内外环水的独特环境,完善道路、水电气、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为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奠定良好基础。
下一步,白房村还将整合建设用地资源,筹建一个集餐饮、品茗休闲、住宿为一体的餐饮服务配套设施,通过引入闻名自贡的“桥头三嫩”、生态农家菜等传统特色盐帮菜,结合当地三面环水的独特优势发展一批“渔家乐”,吸引城里游客到村休闲消费。同时,盘活新村聚集点空余民居,引入业主,装修打造白房新村民宿客栈,创优乡村民宿环境,让集体经济插上腾飞翅膀。
贫困户实现脱贫奔小康
7月10日,小雨时断时续。上午10点,白房村12组村民万德美在柑橘园干完农活后就早早收工回家了。“下午还落雨就不去了。”万德美把沾满泥的鞋脱在院坝外面,光着脚进了屋。
万德美的工作,让不少人有些羡慕:上下班有专车接送;干的是“除草”“施肥”等熟悉的农活,劳动强度不大;遇到天晴落雨、家中有事或农忙时节还可以不去,没人算“旷工”;对用工对象没有年龄也没有限制,只要自己觉得干得动就行。
新修的房屋、整洁的小院,如果不是墙上的脱贫攻坚“帮扶明白”卡,很难将她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联系起来。
村里引进柑橘园后,万德美一家就把6亩多土地流转了出去,每年有3000多元固定的流转费。同时,她还在园区务工,每天工资60元至80元,当日结算。“比种地划算多了,而且还更轻松。”
考虑到万德美家的实际情况,村里还给她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800元钱,负责打扫村里面的环境卫生。
万德美的丈夫邓光明是一名肢体三级残患者,股骨头坏死,干不了重活。他就利用政府落实的3500元扶贫产业资金,在家搞起了家庭养殖,如今院子里鸡鸭成群,圈里还有两头肥猪即将出栏,估计进账在1万元左右。
这几笔收入加起来,万德美全家的年收入将超过3万元,轻松摘掉了贫困户帽子。“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还能打一个翻身仗,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万德美笑得合不拢嘴,“这多亏了党委政府对我们的帮扶,家里的住房也享受了D级危房改造,就跟住新房一样。”
前几天,万德美接到了儿子从外地打回来的电话,称工厂不景气,挣的钱仅够生活。“我喊他回来,跟我一起到果园去上班,勤快点,一个月挣一两千块没有问题。”万德美说,这样不仅能照顾到我们老两口,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其实,万德美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就是有朝一日能成为柑橘园的业主:等有了更多积蓄后,就去承包一片果园自己经营打理,朝职业农民方向发展,奔向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
编辑:刘丽媛
0